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赞子产说

(2020-11-22 08:53:31)
标签:

杂谈

  《论语》记录孔子对子产的赞许共三次,《宪问》篇记录了两次,一为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由大夫裨谌(beichen)拟稿,再由大夫世叔提意见,交外交官子羽修饰后,最后由子产作文辞上的加工定稿。这就告诉人们,子产乃春秋时代郑国外交的主要负责人。另一条为有人问孔子,子产是怎样一个人,孔子毫不迟疑地答道:“子产是一位宽厚慈惠的人呀!”不过,孔子对子产作全面评价的则是《公冶长篇》中的一段文字:“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评论子产道:“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操行品德极为谦恭,对上负责认真,对百姓大众有恩惠,用人遵规守矩依法度。”) 
  
   孔圣人一而再,再而三夸赞的子产,究竟为何等样人,只举外交之事説于后—— 
    子产(?——前522年),姓姬,氏公孙,名侨,字子产,郑穆公嫡孙,为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二十二年。期间,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改革,让在晋、楚两国争强战争不息时候,位处于冲要之地的郑国,不被小瞧轻觑,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位政治家、外交家。据《左传》摘录几条简说下子——    
                                                                       (一)
   郑国于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年)与晋国结盟后,却一直遭受霸主晋国的欺凌盘剥。在子产任亚卿的时候,面对晋国征召诸侯的朝拜使者,就敢于指摘晋国“政令之无常”,并向晋国国君提出批评:“如若不体恤郑国的困难,反而将其作为要挟盘剥的借口,恐怕就会闹得两国关系破裂,双方失利。”范宣子主持晋国政事后,诸侯朝见晋国的贡品很繁重,郑简公去到晋国,子产托人捎信给范宣子道:“你主政晋国,四邻诸侯听不到你的美德,只听到苛刻的贡品,让我感到不解。我听说君子治国理家,不担心财货少,而是担心没有美名。诸侯的财货聚于君王一家,内部就会分裂。如若你把这个作为利己之物,就必然搞得晋国内部不和。这样,损害就大了,并且连累你的家庭也受损害。你咋那样糊涂呢?”“再说,好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美好德行是国家、家族的基础。基础牢靠才不会毁坏,你不也应当如此么?有了德行,就有了快乐,快乐了才会长久。《诗经》有云:‘快乐啊君子,这才是国与家的根基‘,这就是美德!‘天帝在你的头顶,你不可有二心’,这就是好名声吧!用宽恕来发扬德行,好的名声自会传布天下,远方的人自会由于仰慕而来,周遭的人也必然得到安宁。你是想让人们说‘你的确惠及我们呢,还是想让人们斥责你是盘剥我们的蛀虫呢?’.......“ 
    范宣子读了子产的信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很高兴。因此,当郑简公送上贡品的时候,就减少了许多。这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前548年)》记载的。一封书信,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说服了霸主晋国的执政者范宣子,维护了国家利益,保护了国家荣誉,和睦了两国关系。 
                                                                             (二) 
   鲁昭公十三年(前532年)。霸主晋国为了向诸侯显示武力,施加压力,召集诸侯到卫国的平丘(今河南长垣县)会盟。会上,子产对晋国加给郑国过分的贡赋,有理有据地进行了抗争,说:"从前天子确定进贡物品的次序,多少轻重都是依据爵位排列的。地位尊贵,貢赋就重,这是周天子的定制;地位低而贡赋重的,是距天子近的小国。郑伯,是男服。让我们按照公侯的标准上贡纳赋,恐怕难以足数缴纳,请答应我以此作为请求,诸侯之间,应当休甲息兵,友好和睦。(现如今)使者催缴贡赋的命令,没有一月不到,数额没有限度,小国无力全额缴纳,这就是获罪的原因。诸侯重续旧盟,是为了让小国能够生存。贡赋没个限制,灭亡的日子将会到来。决定存亡的决定,就在今天了。“ 从中午开始争论,直到晚上,盟主(霸主)晋国人方才同意了子产的意见。  
    结盟而后,同行的子太叔责备子产说:“诸侯如若来讨伐郑国,难道就可以像这样一般轻易对付吗?”子产进一步分析道:“晋国政出多门,不能同心协力,苟且偷安还来不及,哪里来得及讨伐他人!再说,国家不与别国竞争,必然遭受欺凌,那还像个什么国家呢?”
   孔子对子产做的这件事评论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也!”实在算不上过誉。
  
附《左转》记录的原文——“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通”已“),小国有阙(通“缺”),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及,亡(读wu,通’无")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  
                               
                                                                     (三) 
    鲁昭公元年(前541年)春,楚国令尹公子围到郑国访问,同时娶亲,要求住在郑国的国都新郑城里。子产婉言不许,说城内屋舍局促脏乱差,不是贵客居所,安置他们住在城外宽敞干净漂亮的馆舍。公子围又要求带兵进城迎娶公孙段的女儿为妻。子产担心他趁机侵略郑国,就派人前去谢绝。道:”郑国虽小,却没有罪过。要说有罪的话,大概就是依仗大国而不设防备,可能算是一个罪过。小国实在打算依仗大国而让国家安定和睦。实实在在不曾有啥坏心思。“野心勃勃的公子围的确有趁机吞并郑国的企图,但他看到子产一班郑国人们早有戒备,只好请求”垂橐而入"(空着袋子入城迎亲)。 
    时时警惕,保障国家安全,是贤相子产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四) 
    鲁昭公十八年(前527年),郑国国都发生火灾,晋国的公子、公孙们不向郑国提前通报,就领着一干人前来救火。子产在城门口辞退了晋国的公子、公孙等一干人,并派掌管国家司法、纠察的长官司寇把新来的客人们礼送出去,禁止先到的晋国客人走出宾馆的大门,又向士兵发放精良武器,登城防守;让守护宫门、府库的卫士们各司其职,坚守岗位。郑卿子大叔说这样做会招致晋国讨伐,子产道:“小国忽视防御守备,就有危险,何况又有火灾发生呢!国家不能被小看,就是由于居安思危,有着警戒防备的缘故呀。” 
    在子产的领导安排下,火给扑灭了,晋国的客人也给礼仪周全地送回去了。 
  
 附《左传.昭公十八年》相关文字——“子产辞晋公子、公孙于东门。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宫,出宫旧人,置诸火所不及。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炘(xin)。城下之人,列伍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 
 
                                                                         (五) 
   晋国的卿大夫韩宣子的玉环本为一对,其中一个却在郑国一位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国国君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回答说:“此非国家府库中保存之物,我们的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过高要求,晋国是不可违逆轻慢的。晋国、韩宣子都是不可轻视的。如若有人居中挑拨,假若鬼神再帮着他们,引发他们的怒气,悔之无及。你为啥爱惜一只玉环而让晋国讨厌我国呢?为啥不找来给他呢?”子产答道:“我并非轻慢晋国,他们的目的是要求郑国永远侍奉他们,所以玉环才不能给他,这是为了忠实和守信用的原因......晋国命令我们,如若一切都要满足,将要用什么不断地供应他们呢?这次给了,下次不给,会更大更深地得罪他.......”韩宣子无奈,便到据有玉环的商人那儿购买,商人告诉子产,子产回答:“假若晋国的人通过随便向郑国发号施令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贪得无厌,最终只会让郑国民穷财尽。”韩宣子无奈,只得退回玉环。玉环是小事,处理不当则事关重大。韩宣子如若开始就向商人购买,乃为正常,子产自不过问。可是,韩宣子是索取不得而后购买,显然是对郑国的不尊重。再说,玉环虽非国宝,郑国也不能给他,贪婪成性,欲壑难填。  
   为了国家利益,子产刚正不阿、英明果决、眼光远大,看事准确。 
  ——这事儿记载于《左传.昭公十六年(前518年)》中。
                                                                           (六) 
   《史记.郑世家》记载,鲁昭公二十年(前512年),子产病逝,郑国民众无不失声痛哭,“悲之如丧亲戚(亲人戚属)”。《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孔子听到子产病逝的消息后,也忍不住泪飞如雨,赞扬子产道:“他的仁爱,是古代遗风的传续啊!”) 
                                                                                                    2020年10月31日写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