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上学期带的两个留学生一起吃饭,问了问她们这学期的情况,她们都抱怨了一下这个学期的主科老师。
先说下留学生们的汉语情况,他们现在都是高级班的学生,现在要学的汉语都是地道汉语,也就是说,有大量的抽象生词或很多中国人的习惯汉语要学习。语法学习在这一阶段已经弱化了,主要学习的是词汇的升级。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的作用是很大的,单靠学生自学,近义词或者生词的使用很难掌握,老师需要创立合适的语境或给恰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生词的使用环境。
“但是主科老师的PPT做得不好,她不给我们例子,PPT上只有生词,名词就给个图片,动词形容词她只用嘴说,我们记不住,不能明白。”学生这样告诉我,“我试着和她沟通,告诉她我可以发给她以前老师的PPT给她让她参考,她马上拒绝了我,说‘我不需要’。So
I just shut my mouth up.”
回来和室友说了这件事,室友说这些留学生好搞笑,一个老师一个讲课风格,他们凭什么要求那么多,凭什么要求老师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学习主要是靠自己,管老师那么多事干什么。
听了室友的话,我想我也只能shut my mouth
up了。我们面对的学生,并是传统教学遇到的对象,在初级阶段,学生因为汉语能力的局限,没办法和老师交流,甚至由于学生母语的原因,没办法问老师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把学生当哑巴来灌输吗?在中高级阶段,学生能交流了,能问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觉得他们是在挑剔吗?
在学习生涯里,老师的效果真的有那么弱化吗?我清楚记得,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里面,明确说过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教师和教法都明确指向教师本人,而教育学里面,也说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不是工作,而是和人的交流,在交流中灌输思想和知识。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固然能影响效果,但一个教师和好的教法,毋庸置疑能事半功倍的。
而且对于我们,还处在实习阶段,严格说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我们能吸收的意见,都是为了让教学法越来越好。我个人很珍惜学生对我的意见,并且会对课堂反应做出反思。一个教师的付出,并不是做好教案备好课那么简单,有人觉得,做好教案备好课,这就完成了良心任务,我却觉得,没有做好课堂演绎,你的良心也只达到了一半。道理很简单,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真枪实战的课堂效果才是最后的成果。
室友听到留学生的抱怨,马上把留学生放在了对立的位置,是建议还是挑剔,都是成年人了自己都会做甄别,我觉得她太过武断。挑剔的话我们没办法,毕竟个人的教学法没办法保证让全部人都接受,但是建议,却是一定要听取的。我会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吸收对自己发展有益的建议。
上个学期我带这些留学生,也并不是顺风顺水,我们也经过了一个月的磨合,我很感谢给我提建议的学生,他们不仅会给我提建议,而且在我改变一些方法之后,会迅速给我反馈,有的学生还专门发短信告诉我他的想法和感谢,这些不仅能让教师上课变得顺利,而且对学生自己也是一种负责,毕竟是要面对一个学期的老师,自己别扭的话大家也都不舒服。
推己由人。在我们的学生生涯里,谁没有对老师有过看法的呢?为什么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就可以自然而然对老师有看法,而当“老师”了,就马上把自己放到“权威”的位置上呢?
教师和学生要有距离,这是对的,因为我们是师生关系,不是朋友,但这距离并不是“权威”,并不是不能被批判的,当面对质疑,面对建议,一定要有自己的反思,因为这个工作面向人,你好我好大家才能好,良好的课堂氛围才应该是教师的正确追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