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年少时的傲慢

(2013-05-13 09:59:19)

1990年代末我刚上中学。有一年春季开学,班上少了几个同学。这种情况常有,因为又有同学缀学了。校长组织老师们进村,带回几个。有个同学是死硬分子,屡次劝说均告无果。于是老师让听话的学生(班干部)分批去劝。那年春雨特别冷,我和几个同学淌着泥浆进村找到他家。无论父母还是老师的说法,还是我当时的内心确信,读书才有出路。那时候流行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他和家人以贫穷为由百般推辞。后来说脑子不灵活,读书不懂,干脆早点出来打工。说客们说,小小年纪不读书,能做什么呢,不是打工就是混社会,还容易学坏。

他急了,说读书有什么用!读到最后还不是打工,不如早早出来(那时候大学录取率低,乡下小孩没几个想着能读到大学)。我们不甘示弱,就说这个书你念也得念,不念也要念。国家规定你要念满初中,不然你爸妈就是违法。他们一家人非常愤怒,几乎把我们赶出来。我们就死磨硬泡——当时我们真心觉得为他好。他和父母只是糊涂而已。

那同学短暂屈服了。返回学校念了几天书,在一个周末回家后就再也没来。他的学费没交,老师也无心再催。听说他已经到外地打工。最近几年碰见,他已经在老家娶妻生子,做点小生意,日子也不太坏。至于那些极力劝他读书的说客,有缀学的,也有考上大学。日子过得也很普通,不见得多好。

我不想说,谁受更多教育就一定过得好,或者先出来工作就能拔得头筹。人生际遇,倏忽万变,充满太多偶然。我只是反省,为何少年时候道德感那么强烈,认为上学读书就是天经地义;为什么那么自信满满,上学就能获得锦绣前程,无视生活的其它出路。

从当时的我身上找不到答案。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脑子里关于教育的理念全部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灌输。还没学会尊重和体谅他人的选择,更不会分析制式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利弊。相反地,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

谢天谢地,那时候除了傲慢,幸好没有做得更多。

即便现在,很多人还是秉持这样的观念:儿童教育十分重要,国家应该强制推行。按这样的逻辑,每个人都不应该有饮食起居的自由,因为它们可比教育重要得多。还有的人从起点平等支持义务教育。他们认为,义务教育可以让不同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可是,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兴趣,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有钱的人接受好教育有什么错,为什么要追求起点平等呢?义务教育阻断了穷孩子从市场上获得财富的机会,读书对穷人改变命运而言,机会成本更大。强迫读书才是真正的不平等。

在我读中小学的时代,义务教育事实上只有强制,没有免费。这并不意味着免费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免费的意思是,没有生养孩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们,将被迫掏钱给政府,供养学生。有人会说,既然政府收税,为什么教育不能免费。按照这样的逻辑,全部的公立教育、医疗和商品都有了免费理由。后果显然是悲剧性的。免费只能证明从政府的强制行为中沾得好处,并不能说明免费有多么理直气壮。需要反对的是整个义务教育,而不是参与分赃。这个道理对所有的公立教育都是适用的。

义务教育像所有专横的政府政策一样,起点就是不正义的——尽管它有五花八门的理由,尽管它的支持者声称,全世界政府都在推行。这只能说明,全世界政府在侵犯自由这件事上,做的都差不多。


 

菁城子的微信号是 jingchengzi86  每周一和周四发新文章,不定时回复读者留言。欢迎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