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熊本地震为何让中国人吃惊?
(2016-04-23 01:23:10)
标签:
转载 |
分类: ☆历史存档☆ |
规模等同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熊本地震,也让中国感受到了一些“余震”。4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慰问日本熊本日中友好协会的微博被热传,阅读很快超过800万。
“作为一个粉丝数量不到两万的官博,引起大批量的转发与评论,是我们意料之外的。说明大多数中国民众是理性的。3月底日本熊本县日中友好协会的人刚刚来过,才刚过去半个月,日本就发生了这场地震,20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紧密联系,灾难后对日本遇难者的慰问是最起码的礼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宣传处的于洁尘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日本政府当局扭曲历史等行为,我们一直表示强烈抗议,但是对日本友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态度。”
然而,到4月17日时,“余震”还是产生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变化——一些开始在网络上频频发出“庆祝日本地震”的言论。他们忘了“慰问”是一个普通人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历史”从来不应该成为“幸灾乐祸”的理由,也和“爱国主义”没有半毛钱关系。
当然,这种让人惊讶的事儿不是主流,熊本地震带给我们的惊讶,也并不应该是这些。
凤凰卫视驻东京首席记者李淼,在日本生活了19年,曾在日本NHK电视台担任中文节目主持人,2007年加入凤凰, 组建东京记者站,
是唯一活跃在首相官邸和外务省记者俱乐部的华人记者,也是最早被日本媒体圈接受的中国女记者。311日本大地震时,她坚持在晃动的直播间连线的新闻让很多观众记住了她。4月14日熊本地震之后的14分钟,凤凰卫视资讯台开启直播,连线发回报道的正是她。【链接:李淼是谁?】
尽管已经非常熟悉日本地震多发的环境,也经历过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还是让这位资深记者非常惊讶。相信你看过她所经历的事,只会比她更惊讶。
熊本
地震
为什么让人如此惊讶
当李淼从东京赶到熊本后,一方面不断连线直播,发回最新灾情和救援消息,尤其是地震中受灾害影响的华人情况。同时,她也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分享着那些在日本民众看来理所当然,在外人看来非常令人惊讶的细节。
避难所物资紧缺,在政府组织的救援物资开始发放之前,当地民众就从自家凑出食物,同时组织了义工为1500名灾民服务,发放晚饭。人们不是抱怨,而是积极寻找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案,抱团自救。
无论是少则百人,还是多则千人的避难场所,留给李淼印象最深的是两点——排队和安静。避难场所的条件不算最艰苦但绝不算舒适,人们仍然可以做到自发地排队领取救援物资。
灾民能够有序配合救援,并不是因为灾情不严重。在重灾区益城町,房倒屋塌,地面开裂,尽管救援物资已经到位,但能够提供的物资数量依然有限。
尽管民众排起的长龙在广场上绕了几个弯,甚至在重灾区,排队1小时,你只能领取到一个饭团,而且其间余震不断,但也没有人喧哗、吵闹或插队,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依然能够主动伸出援手。
这是百人排队的场面:
这是千人排队的场面:
在公共避难场所内,大家都是睡在纸板上。伴随始终的是余震,以及是否还会再发生大震的担心。
不过尽管如此,避难所内还是有这样一些让人吃惊的细节。在600多灾民居住的避难所,不但有义工从事服务,在饮用水都难以保障的灾区,居然卫生间还能保持干净整洁,连打水的水桶都排列整齐;
而且灾民也非常有秩序,遵守垃圾分类等等避难所的管理安排。
政府救援人员和物资到位之后,灾民生活、医疗卫生的工作陆续铺开。
先来看看伙食安排,简单的餐食有饭团,丰盛一些的餐食则有沙拉、意面、炒面等等选择。救援队伍纪律严明,将提供给灾民和救援人员自用的餐食严格区分。
除了自卫队救援人员,包括义工、记者在内,所有灾民之外的人员都非常自律,不占用救援物资。比如李淼在避难所内休息使用的纸板,是灾民不用剩下的,休息的位置也选择的是离风口近的空位;来自各地的义工团体,食宿也都是自理。概括一句话,就是不给灾民添麻烦。
细心的你,可能注意到了李淼发回的内容里,几次提到洗澡,虽然她没有澡可以洗。熊本地震第二天,日本自卫队就在灾区提供了“入浴支援”,搭建起了临时泡澡间,让热爱洗澡的日本人得到片刻放松。很难想象这样的装备也能出现在灾区,而且功能齐全,救援人员用4小时就把帐篷搭建完成。
接下来,是医疗救助。在地震已经造成三千人受伤的熊本,红十字医疗队不但医治灾民,还把为每位病人的治疗情况做了病历记录保存,让复诊时有据可查。
以上细节,是不是让你感到吃惊?有话想说,可以在下方留言。
熊本
地震
什么方面日本值得学习?
4月16日,在日本熊本县益城町,人们行走在遭地震损毁的街道上。 新华社发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陆地,震级高、震源浅,但目前地震造成的遇难者人数相对较少。而近年在日本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中,人员伤亡相对也都比较轻微。惊人的细节,提示我们要去思考,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是怎么做到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的?
据统计,地震灾害中近90%的人员伤亡都与建筑物倒塌破坏有关。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保护民众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由《建筑基准法》和《建筑基准法施行令》严格规定。《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只有设计符合该法的建筑才被允许建造。根据这部法律,建筑材料都要经过官方认证,不合格的建材很难在市场上流通。
4月16日,在日本熊本县益城町,救援人员走过一处损毁的街道。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尽管地震难以准确预报,但地震发生时,如果有完善的监测网络发出警报,还是能为人们避险求生争取宝贵时间。此外,沿海地区的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地震监测网络的预警也有助于减少海啸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约2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约8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上千个监测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网络。一旦发生地震,有关部门立即分析由监测站传来的数据,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规模,预测地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并由气象厅迅速发布紧急地震速报。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日本气象厅预先设定有可能发生海啸的断层,对海啸的数值进行模拟演算,将演算结果作为海啸预测数据库进行积累。实际发生地震时,立即从数据库中检索与发生地震的位置和规模相对应的预测结果,迅速向沿海地区发出海啸警报。
为尽量减少自然及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日本先后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灾难救助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发生灾害后应采取的对策。
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运输体系,确保灾民在灾后能及时获取必要的救急物资。首先,鼓励每个家庭在家中储备救灾物资,存放能够维持一家人三天到一周的饮用水和食品。其次,在各个自治体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或储备点,储备帐篷、被褥、发电机及燃料、手电和食品等应急物资,该地区一旦发生灾情就可以及时就地发放,保证灾民的生活必需。
4月16日,在日本熊本县益城町,人们聚集于避难所内
日本全国各地设有的防灾仓库内储存了各种防灾物资。例如在东京六本木新城的防灾仓库里,储存了10万人份的应急食品,有罐头、自热食品、瓶装水等各种应急食品。此外还有垃圾袋、湿纸巾、安全帽、内衣、毛巾等日用品。这里的饮用水、应急食品能保存3至5年。
日本民众的较强防灾意识和丰富的防灾知识也在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中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政府会向民众分发地震防灾手册、传授预防海啸的知识、举行防灾训练、熟悉避难路径和避难屋所在地等。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是9级强震,由于防灾意识的普及,灾民们能够有条不紊开展自救。
日本的地震教育做到了从娃娃抓起,一些小学经常举行防震演习,教育孩子们一旦发生地震不要慌乱,要保护好头部,从容有序躲避。社会上也时常开办一些防灾救灾展览和研讨会。许多地方都有专门的地震防灾中心,主要向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普及地震相关常识,并由专业人员传授正确的急救和自救方法。
2015年9月1日 ,日本东京的一所小学举行地震演习时,学生们躲在桌子下面
日本政府于1960年将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各地在防灾日前后经常举行各种防灾演习,以提高救援部门应急反应能力和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日本主妇们长期从事家务活动,也积累了丰富的室内防震经验。由于地震可能引发燃气管道破裂甚至火灾,因此一觉察到大地摇动她们就立即关闭厨房火源,打开可出逃的门窗。日本家庭通常会准备几个“防灾袋”,里面有多种应急用品,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手电筒、毛巾、口罩、绳索、口哨等。主妇们会定期检查和更换这些应急用品,以防过期或失效。
在办公室、商场、街道等其他场合,日本人也设计了不少避险和互救方式,比如牢记发生地震时避免停留在货架或悬空物体附近,一些公共场所绘制有详细的逃生路线图等等。
最后的最后,李淼还给大家捎回一条消息。乃们关心着的熊本部长,震后虽然一直没更新推特,但熊本部长本人,一切平安,并没有受伤。因为目前以救援灾民为先,所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更新推特。让大家勿念。
为受灾的人们祈福
快快恢复,元气如初
本期编辑: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