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还没感觉好好过,就已经过去了。好在但粽子吃了不少。
但你知道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各地还有吃五毒饼、艾叶擦身、挂菖蒲、戴香囊、饮雄黄酒等多种民俗。而且,这些复杂的民俗背后,有一个共通的目的,就是“辟邪”。或许你还记得,《白蛇传》中最经典的桥段之一,就是白娘子在端午节那天,喝下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许仙。虽然雄黄酒在这个故事里是个不招人待见的道具。但也说明了,端午节喝雄黄酒正是为了杀百毒、辟百邪。问题是,按理说,端午节正处于自然与人体阳气隆盛的时候,为什么这个时候反而要辟邪呢?其实是因为端午节后,降雨渐多,暑湿渐盛,湿热生瘴,容易酿成瘟疫。
【出处】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服虔云:“魑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
《山海经·四次四经》:“刚山多神(光鬼,该字在多数文字编码中无法显示),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木石之怪也。
《通典·乐典》:“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余惊慌而退也。”
《路史·后纪四》
:“蚩尤乃驱罔两,以肆志于诸侯。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
“魍魉”,有多种说法,比如“蝄蜽”、“罔两”、“方良”和“蛧蜽”,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罔两”中的“两”换成三框中加一个“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软2003中都没有那个字)而那个字却赫然不能算是繁体异体,顶多是咱们平时不用它罢了。“魑魅”和“魍魉”是分开解的。虽然“魍魉”是在一起,但是“魑”和“魅”却各有各的意思,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情况下,古人就把把五月叫做“恶月”,五日叫做“恶日”,认为五月初五这天各种鬼怪和毒物都要出来害人,所以才要采用各种方法“辟邪”。毒物中最厉害的是蜈蚣、蛇、蝎、壁虎、蟾蜍这几种,所以合称“五毒”。而鬼怪无非就是“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
问题来了!你知道“魑魅魍魉”到底是什么鬼吗?小搜哥不忍心让你在刚刚告别小长假之际还要烧脑地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想跟你讲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大约四千多年以前,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炎帝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所以没有参与。蚩尤只好发动他八十一个兄弟,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举兵与黄帝争天下。蚩尤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黄帝借助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在大雾中辨明方向,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这才获得了胜利。
魑魅魍魉其实就是一些杂牌小妖,他们都是山泽中的木、石、禽、兽变化而成的。到现在则成为了害人鬼怪的统称,也用来指代各式各样的坏人。而既然说到魑魅魍魉,就忍不住顺便科普一下这些与妖鬼有关的生僻字。虽然说这些字都是指鬼怪,意思大同小异,但读音可是天差地别哦,千万不要读错了!

【附】有关“魑魅魍魉”的对联
騎奇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作戰
僞為人,袭龙衣,魅魑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关于这幅对联的来源:
传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议和会上,有个洋人代表公然提出上联要求答对:
騎奇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作戰(战)。
八国联军本以为无人能对此联,想借此羞辱一下清廷。但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昂然对出下联:
僞為人,袭龙衣,魅魑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这幅对联是典型的拆字联。上联“騎”字拆开为“奇”和“馬”字,“张”拆“长”和“弓”,“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上联暗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而清朝官员巧用“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是在边上,“四小鬼鬼鬼犯边”意寓八国联军贸然侵犯中国的边境。这一妙对可谓有力打击了八国联军大举侵华的嚣张气焰。挑衅者听罢愕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