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究“水火共制”。煎制中药最好选择正宗的陶土药罐或未经污染地区出产的沙锅;选择柴火、炭火,或者其它明火煎熬。但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患者只能用电磁炉等现代化的电器来熬中药。虽然,电磁炉、微波炉等可以完全达到上述明火的热量,但它们对中药成分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煎制中药最好不要选择铁锅、不粘锅、不锈钢锅等器皿,还有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产制出来的沙锅同样也不宜用来煎制中药。因为在煎制过程中,这些器皿内的重金属、污染物会被药物成分置换到药液中——一旦被患者服入体内,反而影响健康。
中药在煎熬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是中药煎法中的重要一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病人误认为浸泡不好,拿起中药立即煎煮,甚至为节省时间直接加热水煎煮,这样做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会影响疗效。理由是:中药材绝大多数是干品——质地细密、干燥而坚硬,有效成分已结晶或定形沉淀于细胞内,水分不易渗入。如果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药材会变软,细胞会膨胀,有效成分容易被煎出。
有些药材含淀粉、蛋白质较多,如果不经浸泡而上火煎熬,会使药材表面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堵塞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水分进不去,有效成分自然也就不易被煎出,同样影响药效)。这样就会妨碍有效成分的煎出。因此,中药煎煮前,一般应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加水的量以浸过药材并超过1厘米左右为宜。
浸泡时间根据药物而定,花、叶、细茎等质地疏松的药物,浸泡半小时即可。块根、根茎、种子、果实等质地坚硬的药物,浸泡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矿物、动物、介壳类药物,浸泡时间需更长)。但要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夏季,以免药物变质。
一些人在煎煮中药之前,总是用清水先将中药洗一遍,认为这样做卫生。其实,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就会让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一些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些药材在配药时要研碎,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都易溶于水。)
煎熬中药不是汤汁越浓、药效越强。中药煎熬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缓慢过程。如果中药成分已经均衡地溶解、释放到药液中后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一般而言,中药的煎出量应保持在400~500毫升之间。
特别提示:煎煳的中药有毒,千万不能喝!生牡蛎、附子、生决明、磁石等需要提前煎煮。还有一些药材在药方中标明“后下”的,需要在其它药材煎煮一定时间后再将其放入煎制容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