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德能养生

(2009-05-16 13:46: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养生讲座☆

    如今,如何“养生”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而对“养德”似乎不太重视。我国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值得借鉴: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

    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此言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

    论语》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谓能够自我反省者就不会内疚,而没有内疚的人有什么忧虑和畏惧呢?)

    《道德经》曰“德乃寿之本”;又“寿源于德”。 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是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层面的修养即养德不无干系。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经常自省、心境平和、淡薄名利的人,自然会少招疾患。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魏晋著名思想家嵇康《养生论》:“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现代科学研究完全吻合。

    身体健康是指生理器官和生理机制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广义的健康应该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则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德性的提升;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上的失衡。世界观与道德观的确立取决于个人的修养。贪、嗔、痴的德行就容易使人产生“不满足”、“不公平”甚至产生“抵触”、“敌意”等心理变化,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性格孤僻、罹患各种生理疾病。反之,生理机能的衰退必然导致心理方面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就使的生命进入到了可怕的心理——生理“死亡循环”!有位哲人说过:人的欲望是一列火车,如不控制就会害己甚至害人。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古往今来,贪得无厌的欲望不知毁掉了多少人的功名事业,使他们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们忽视的就是关于养德的古训:“无欲则刚”!

    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中医养生更是大力提倡和谐。养德——养生的真正含义在于: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健康快乐的情绪等可以使人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中分泌出的天然镇静剂,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愉悦,缓解精神上的烦恼、忧愁……可见,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