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关三叠

(2008-03-26 08:09: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娱乐空间☆
      奏乐迎宾,唱和送友,是古老的礼俗。某些著名的诗篇,因其一唱三叹,感情深挚,常常成为朋友们依依借别时相互酬答的歌曲。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因为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的这种生活场景和思想感情而传唱至今:

wèi chéng zhāo yù yì qīng chén   ? kè shè qīng qīng liǔ sè xīn   quàn jūn gēng jìn yī bēi jiǔ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én   西
注词释义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既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更:再。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古诗今译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阳关三叠此诗一出,天下咏诵。“阳关”因此成了“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阳关三叠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不同的《阳关三叠》的唱法,可见当时的传谱已因地而异了。

      阳关三叠在我国乐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围绕着这件乐器,先后形成了琴论、琴曲、琴歌、琴律、琴制、琴史、琴人等不同的实践和理论领域,统称“琴学”。源远流长的“琴学”以其博大精深而在中国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琴歌”作为“琴学”的一种,由来甚久,它是将声乐与器乐融为一体共同创造音乐形象的一种表演形式。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最早的一首刊于1491年。虽然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这说明它们在长期的传播中仍保留了同一渊源的曲调轮廓。全盲琴歌的音调进行较平直,环绕主音(re)的级进音型略带一点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的收束方法不断地强化了离情别意,与文学主题十分吻合。全曲将四句原诗再现了三次,故有《阳关三叠》之谓:

      阳关三叠琴曲是琴学的主体,从先秦的《高山》《流水》到明、清之际,各种琴谱、琴史文献提到的琴曲解题达3000首,有乐谱的近600盲,成为传统音乐的一大宝库。大多数琴曲都有鲜明的标题,寄托了作者的追求和情思。这里,我们仅简略地介绍其中的一首——《梅花三弄》。该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相传它最早是东晋时代桓伊所作的笛曲。“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有趣的是《三弄》也像《三叠》一样,在结构上也采用了循环再现的手法,主题整段重复三次,以合“三弄”的标题。而且,每次重复,都用泛青奏法(琴的演奏,基本手法分泛、散、按二种),体现了梅花傲霜凌雪的高洁品性。诚如《伯牙心法》所云:“以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高韵也。”

      阳关三叠“三叠”“三弄”及绘画中的“岁寒三友”……不禁使人要问,中国传统乐曲常见的结构中,“合头”“重尾”式的曲体很多,为什么它们要停在“三”上?我国语言中有“一而再,再而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是极数,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形式感中或审美尺度中饶有趣味的现象之一。一个音乐主题反复三次,既能让听觉捕捉并记住,又符合心理承受的长度。跨度适量,恰到好处。这可能就是许多中国乐曲采用三段体的心理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