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待人,言语占的分量很重。儒家教学,言语列在重要的科目上。夫子教学有二科四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由此可知,他把言语看得多么重。言语是德行的表现,听言语、看表态——德行的高低就可以一目了然。
学生,老师有责任帮助他、成就他,看到他有过失决计是要说的。所以,老师对我们讲: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你的父母,一个是你的老师。
谁愿意说人过失?谁愿意跟人家做冤家对头?!
“聪明人”绝不与人结恶缘——你有过失,他不会说的。
朋友、同学说过失只有“一而再”——顶多讲两次。两次你不改,第三次也不说了,为什么?说了就变成冤家了。惟其今后对你“敬而远之”。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你所得到的就是与你有利害关系的。
道义的朋友?你一个都没有!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教义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有一个评判标准,在观察到你的德行时就已经对你的处世态度有所定义。……所以德行、言语不能不学。言语过分,显得巴结人、讨好人;言词不及,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言词要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一般说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不过分,也不会不及,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练习,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