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米的大桥全部垮塌该问谁

标签:
伊河大桥桥基失踪人员李春栾川杂谈 |
分类: 国计民生 |
“谁也想不到啊,一百多米的大桥像豆腐一样,说塌就塌了。”记者27日在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伊河垮塌大桥现场采访时,附近民众如是说。近200米的大桥全部垮塌、废墟一片,部分基石被洪水冲走,只剩下桥两头的汉白玉栏杆和四根电线桩。而桥对岸的汤营村已成为“孤岛”。
该桥全长233.7米,两边各设安全带0.5米。记者站在离桥面15米下的伊河河床上,远看垮塌大桥似刀切一般,断裂处甚是整齐。桥基由石块垒砌而成,支离破碎地散布河床。垮塌的桥面和裸露的桥墩未见有钢筋,而唯一见到的两根钢筋竟然没有记者的手指粗。
北京青年报:栾川伊河大桥垮塌 五部委展开调查
事故调查组将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查明大桥垮塌的原因,认定事故性质和责任,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并协助指导地方全力做好失踪人员的搜救和相关善后工作。
新华网 河南栾川8月2日电:
记者在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桥塌桥原址看到,为解决救灾物资运送和群众出行难题,当地政府已在原伊河桥上游不远处搭建了一座人行便桥,民警在桥的两头维持秩序,协助过往群众过河。在塌桥上游不远的河道上,一座宽2米以上、可通行小型车辆的人工浮桥也正在紧张搭建中,预计两日后可正式通行。记者还看到,有关部门人员也来到现场进行勘察设计,计划在这里建一座新汤营桥。
据在现场负责事故善后工作的栾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宏森介绍,垮桥事故发生后,县有关部门抽调100多名公安政法干警和140多名乡镇干部投入搜救和各项善后工作。对目前仍然下落不明的15名失踪人员,5个搜救小组,每组7至8人,分别由副科级干部带队,坚持不懈地对原汤营大桥至嵩县库区两岸的重点区域进行认真搜索排查,同时采取奖励办法,鼓励沿岸群众积极参与搜救。
由80名公安民警和50名基层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还采取包户的办法,积极协助组织搜救和遗体处理,并对遇难者家属和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对部分家庭困难的遇难失踪人员家属,栾川县有关部门及时给予救助。据介绍,截至目前,累计为遇难、失踪人员家属发放救助金、抚慰金33.1万元,为受灾户发放面粉3.5万斤、大米1.4万斤、食用油7000余斤。对需要入住敬老院的9人和需要特殊照顾的困难家庭15户,民政部门正在进行入户调查,视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为五保户、低保户。
为有效防止灾区发生疫情,当地还组织13名医务人员,对灾区污水渠、垃圾池、厕所、外环境、临时帐篷进行消毒,护送7名伤病人员转镇卫生院进一步治疗。
有关部门还对村中群众危房、伊河险工险段展开排查,对所需物资及时储备发放,对冲毁农田情况进行调查并抓紧抢修,以确保下次汛情到来时安全度汛。
王石川:伊河大桥早就埋下悲剧伏笔 京华时报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洪水来袭,豆腐渣工程就原形毕露。要让权力长记性,就必须依法启动问责机制,让一味归咎于天灾的官员付出应有的代价。
7月24日,河南栾川的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已有66人遇难、失踪。据记者实地调查,就在事发当天,塌桥之前,伊河上游石庙镇的一处尾矿库发生了溃坝。
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尚无定论,伊河大桥垮塌事件已成了罗生门。媒体披露的溃坝,仿佛为“天灾说”提供了现实注脚。然则,将真相抽丝剥茧即可发现,此处早就存在致命隐患。但是,洪灾来袭、溃坝发生,在千钧一发的危情时刻,当地民众没有接到任何预警信号。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洪水来袭,豆腐渣工程就原形毕露。伊河大桥垮塌后,人们发现,桥基由石块垒砌而成,垮塌的桥面未见有钢筋。洪水迅猛,先天营养不良的大桥怎敌激流湍急。掌握大桥技术资料的相关部门,在洪水来袭前,也没有提醒居民避大桥而远之。
显然,悲剧的伏笔早已埋下。今年汛期前,当地交通局曾组织人员对全县桥梁进行安全检查,却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这样的检查是不是流于形式?事故发生后,河南省交通厅某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座桥不归他们管。若如是,当地交通局汛期前的安检岂非分外之举?如果当地有关部门都持这种态度,而不沉痛反思,谈何吸取教训?
由此,我想到了河南卢氏县的预警经验。3年前的一场洪灾,卢氏县死亡、失踪多达79人,今年洪水比3年前更大,可伤亡明显减少。究其原因,7月24日0时28分,卢氏县防办监测到全县降雨达到预警时,立即通过短信平台、电话、广播、电视等通报雨情;凌晨3点半,又向全县发出山洪灾害红色预警。从县到乡到村,各级干部入村入户,值班的村支书、村主任敲响铜锣,吹起哨子,把全村村民都喊了起来,就这样,洪水还没到,4万多人已经从危险地段先期转移。显然,时刻绷紧安全弦,安全事故就可能避免。
其实,在7月28日,河南副省长刘满仓已经给伊河大桥垮塌事件定了性:栾川桥梁垮塌造成群死群伤,是一场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无论如何,悲剧再也不能重演,别再用珍贵的生命检验一项工程的质量。要让权力长记性,让官员把百姓安全放在首位,除了构筑严密的制度建设,就必须依法启动问责机制,让一味归咎于天灾的官员付出应有的代价。
中国青年报:假如桥是李春造的
伊河大桥自去年重修之后,不过短短一年便垮塌了。很显然是大桥质量出了问题。
河南省栾川县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员解释,大桥本身设计得早,根基是自重力式的,不像孔桩桥基牢固。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为了推脱责任。比如,“设计得早”,还能比隋代匠师李春建造、距今已1400年的赵州桥更早?而且,即使当今,赵州桥仍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也并非“孔桩桥基”。至于洪水冲击,赵州桥经历的洪水还少吗?据记载,赵州桥除经历了10次水灾,还有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一直安然无恙,至今仍在使用之中。
如果让李春来造伊河大桥,还会垮塌吗?答案不言而喻。桥的寿命越来越短,是造桥人失去了修桥铺路的职业使命意识,惟利是图,于是,偷工减料不可避免。
伊河大桥垮塌后,栾川县委、县政府随后公开向洛阳市作的检查中说,“尽管此次灾害事件发生有连降暴雨突发洪水不可抗拒的因素,但也充分暴露出我们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不力,执行不到位,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不具体、不细致等问题。”让人不解的是,这当中并没有提及至关重要的桥的质量问题。其实,洪水固然凶猛,但更凶猛的威胁,是一座座还没有垮塌的“伊河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