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筷子是中国人的原创发明,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只奇葩。中国人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古时候,食具称为匕箸,匕是指汤匙,箸是指筷子。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以此推算至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
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母,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後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我国的筷子绝对算是独树一帜,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同时兼备挑、拨、夹、拌、扒等功能。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使用筷子是大家从小都会的技能,一般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横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这样可以避免人家收拾餐桌时“落地惊神”)。所以引出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禁忌:
┊┗┊┗┊┗┊┗┊┗┊┗┊┗┊┗┊┗┊┗┊┗┊┗┊┗┊┗┊┗┊┗┊┗┊┗┊┗┊┗┊┗┊┗┊┗┊┗┊┗┊┗┊┗┊┗┊┗┊┗┊┗
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放在桌上。在饭桌上打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这12条禁忌有一些是我们餐桌礼仪一定要遵守的,另外一些不妨可以当作知识来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