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庆林河南街感恩意识通惠河重构 |
分类: 秋雨闲谈 |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过于侧重功能性,传统美德教育相对弱化,感恩意识便在漠视中逐渐“断裂”。这样一来,出现把父母的爱看作天经地义,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的“冷漠群体”,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一些人对感恩存在着错误理解,认为施恩是一种赐予,感恩是感谢恩惠,这会使双方出现人格上的不平等。比如一些企业举行各种仪式,进行“示众型援助”,就很可能非但无法唤起受助者的感激之情,反而扼杀其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学会感恩,不独是对善行的回馈,更是对善意的肯定和传递;拒绝感恩,会让人们逐渐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最终对友爱互助失去信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构感恩意识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社会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重构感恩,有待国民在观念上从淡漠转为重视。感恩可以使人的内心更加和谐,多一份满足,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奉献,少一份索求。感恩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发自肺腑的一句“谢谢”,可能促陌生人成为朋友,让钢筋丛林充满温情。感恩有助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好地反哺农村,先富者回报社会,企业担当更多责任,市民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珍爱休戚与共的大自然……
重构感恩,呼唤教育的改进、社会舆论的推动。所谓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就是要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包括知恩、感恩等品行德性得以弘扬。
重构感恩,还需要社会多方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