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施萧山夫差先施越绝书 |
分类: 秋雨闲谈 |
(一)遗迹
据说,西施,原名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诸暨属萧山临浦镇。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
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埠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起埠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
(二)施姓
西施既是春秋时代人,那春秋时代有无此姓呢?有。“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后来他们的国亡,子孙就以国为氏,统统姓了施。不过,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典籍缺少记载。
施姓另一发源地,则是3000年前的鲁国。根据《姓纂》的记载:“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汉有博士雠。”由此可见,施姓是周代的诸侯鲁惠公的后裔,鲁惠公的儿子名叫施父,是鲁国的大夫,传到惠公的五世孙之时,干脆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其他家族的不同。
(三)记载
不说“东周列国志”所说有关西施的故事。现在流行关于西施的事迹大凡出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越绝书》为袁康、吴平东汉年间所写,对越国事有较详细记载,治吴越史者,率以为据。该书开始提到西施其人,之后言西施者,多以此书为本。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但这两部书只被公认为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
但据查,有很多“正史”上都提到西施。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小称》篇中说道:“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墨子·亲士篇》的记载是:“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这里,“沈”即“沉”字,说西施是沉于江中而死。(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是公元前473年的事,年代相近)。这句话已经隐约地概括了西施一生的悲剧,可见其助越灭吴故事在战国时业已流传。这句话也成为后人证明吴越时期西施沉江而死的证据。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里就赞道:“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东汉赵岐注:“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其心而膑其里”。这就是后世成语“东施效颦”的最早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鲁仲连谓孟尝君曰:“君后宫十妃,皆衣缟紵,食粱肉,岂有毛嫱、西施哉!”
同上篇:王斗谓齐宣王曰:“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尸子》卷下:“人之欲见毛嫱、西施,美其面也;夫黄帝、尧、舜、汤、武美者,非其面也。”
《慎子》(佚文):“先施,天下之至佼也,衣以皮蜞,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踢,则行者皆止。”(见《文选》李善注引)“先”、“西”一音之转,先施即西施。
《荀子·正论》:“譬之是犹以人之情,欲富贵而不欲货也,欲美而恶西施也。”
《韩非子·显学》:“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以上为先秦古籍所载。到了西汉,许多学者继续举西施作为美女的代表。如:陆贾《新语·术事》:“故良马非独骐骥,利剑非独干将,美女非独西施,忠臣非独吕望。”
贾谊《新书·劝学》:“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这是对《孟子》的转引。
《淮南子·修务训》:“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衔腐鼠,蒙猬皮,衣豹衣,带死蛇,则布衣韦带之人过者,莫不左右脾睨而掩鼻。”这是对《孟子》句意的发挥。
同上篇:“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淮南子·说林训》:“西施、毛嫱,状貌不可同。”
《淮南子·说山训》:“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这句话包含着可贵的辩证法思想。
《淮南子·精神训》:“视毛嫱、西施,犹斯类丑也。”枚乘《七发》:“使先施、征舒、阳文、段干、吴娃、闾鲰、傅子之徒……”《文选》
李善注:“皆美女也。先施即西施也。”
王褒《四子讲德论》:“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刘向《说苑·尊贤》:“古者有毛嫱、西施,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从以上资料来看,古代美人西施是确有其人。
(四)实物:吴王夫差盉(音he)
吴王夫差盉,藏上海博物馆。香港著名实业家何鸿章先生斥资150万港币买下这件国宝(是一件青铜礼器),并捐献给上博。盉,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如壶,有三条腿。吴王夫差盉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通体上下由龙纹装饰,造型极为规整、优美,其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盉的肩近口处上有“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12字铭文。铭文“吾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吴金”是指最好最珍贵的金属,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这只青铜盉意为青铜酒器,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宫廷用品,为上层贵族所独有,是高贵的象征,有其特殊意义,只有在祭祀或隆重的庆典活动中才能使用。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等级森严,君王所赐任何礼品必须在铭文中表明姓氏。为女子铸造青铜器,其对象应该是母亲、妻子、女儿或姐妹,上面必定刻有姓氏,在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青铜器上,无一例外地刻有姓氏,就说明了这一点。平民百姓没有姓氏。这件青铜器为一女子所造,上面没有姓氏,恰好印证众多考古专家的推论:吴王夫差衷心爱慕的女人来自民间,绝不是皇家贵族。据铭文考证,“夫差盉”就是吴王夫差为其宠爱之极的女子铸造的。
这位女子是谁呢?应该是“西施”。或许是“东施”、“南施”、“北施”,但,从本文所述资料看,这位女子应该是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