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互联网为何集体“不务正业”?

(2011-09-04 17:43:29)
标签:

李易

大参考

易周刊

雷军

乔布斯

苹果

it

分类: 互联网

2011年09月04日 15:04  来源:新金融观察  记者:王琳


小米手机的发布,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飞快的时代,手机和互联网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天热的联系。


“苹果成功的秘密在于把最好的软件装在最好的硬件里。”——当一位苹果公司高管无意中做了这个总结后,这句话也成为了苹果的经典“秘密”之一。


比照当今的互联网企业,有许多已经不满足于软件方面的成绩。他们将触角延伸至硬件,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金山系掌门人雷军推出小米手机到阿里巴巴[8.16 -3.43%]推出阿里云手机,再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到今年年初微软和诺基亚的合作,互联网企业深度涉足手机产业已经成为趋势。


成功有多远


“我们稍微趟趟水后就发觉这个水很深,非常非常深。”小米手机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说,他所说的“这个”指的是手机行业。


从做互联网到做手机,这是一个从高毛利走向低毛利的过程,而这种毛利的下滑,正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以雷军掌门的金山软件公司为例,在其2011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中显示,其季度毛利为人民币2.284亿元,毛利率为87%。


然而,再以全球数一数二的手机代工公司——富士康、鸿海为例,目前毛利率却也只在8%左右,且这个成绩在业内已经算上游。


因此,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易说:“互联网企业做手机是历史的倒退,是从一个高毛利的产业去做一个低毛利的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搞笑的事。”


在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共同面临着行业整体低毛利的问题时,“小米”们则在成本上面临着新的问题。

这让从事手机行业的“小米”们再次面临互联网企业在发展之初都要面临的问题——烧钱。


由于早先已经获得了来自Morningside、启明、IDG和小米团队的4100万美元投资,所以对小米手机来说,前期投入并非难题。


但从长远来看,业界依然无法参透小米手机的盈利模式,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有从硬件方面等待量产后成本的下降来增加利润。


所以,黎万强说:“现在成熟的互联网大公司做手机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手机这个产品很复杂,公司一定要有足够的专注。”


互联网基因


但面对已经相当成熟的手机市场,作为互联网企业,小米并没有从开始就把自己抛到常规的手机行业中去竞争。

从宣传推广到销售渠道,小米手机都另辟蹊径。


在推广方面,小米手机几乎没有做任何广告投入,全凭口碑传播。雷军是一块金字招牌,这是小米手机的独有优势,虽然从研发到生产都是封闭进行,但也没有阻挡得住外界从始至终的关注。


在销售渠道方面,小米手机选择了电子商务销售。并且依托资源优势,借助金山系下凡客诚品的平台和物流。与传统手机行业相比,这无形中节省了大量门店和雇员等费用。


“小米手机不会依靠广告来推广,而完全依靠网上口碑来营销;销售也完全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而不像传统手机厂商那样建有极复杂的多级渠道体系。”雷军说。


再以工程机1699元秒杀为例。


手机工程机是手机在改善过程中所做出的成品、半成品机型。一般来说,手机工程机有的用来归档收藏,有的低价卖给员工,有的销毁,但并不用于对外出售。


但对于“米粉”来说,这种尚在探索中的准正品却变得无比珍贵,甚至还有没秒杀到的人在论坛上欲加价买。从这点来看,小米的“互联网式”营销十分成功。


作为互联网企业,依靠其互联网优势,做出独有的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经营策略,这是传统手机企业难以企及的优势,小米手机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终端的魅力


小米手机的开篇是成功的。黎万强觉得,未来一年若能销售50万部,就是成功。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1季度中国市场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3.43亿人,环比增长19.0%,同比增长66.5%。且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互联网用户数。


庞大的市场体量让所有互联网公司不能不觊觎。


然而,小米初战告捷,雷军的存在成为重要原因之一,但雷军只有一个。


兼做软件和硬件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尚未确定。


对比同样兼做软件和硬件的苹果,其有两个盈利途径:一是靠卖硬件产品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在目前这是苹果的主要利润来源;二是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取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以及获得运营平台的报酬。


但在中国,硬件毛利低以及收费模式推广困难都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制作手机无疑是一个绑定自有服务抢滩移动终端的方法,但在黎万强眼里,这种做法“目的是不单纯的”。


“它希望是把它的服务当做一个终端,这个是我不赞成的。”黎万强说,“我们在小米成立的第一天,其实我们就奔着做手机去了。”


李开复也针对这个问题发表微薄说:“厂商都自称以用户为中心,但常听到:1、‘用我们的手机,可导入我们品牌手机的联系人’。你是帮助用户,还是绑死用户?2、‘我们的手机里植入了我们集团的所有服务’。你有锤子,所有用户需求都是钉子?3、‘我们牌子的电视、平板、手机都能互联互通’。这还是你想要的,还是用户想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