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雄昂:平板电脑是中国IT业的战略转型点

(2010-08-22 14:37:58)
标签:

李易

大参考

易周刊

ipad

苹果

arm

吴雄昂

it

分类: 互联网

吴雄昂:平板电脑是中国IT业的战略转型点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从芯片业看iPad或者平板电脑对于中国产业带来的影响。从全球来讲,确实有一个战略转型在发生,在我们消费电子和计算机行业结合以后,全球产业发生了重新整合和战略变化,这个战略转型实际上是当年英特尔总裁提出的,就是说,在一个公司或者产业到产业巨大变化的时候,必须要对它重新做一个巨大的反思和思考,我们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正在一个巨大的转型过程中。


平板电脑到底什么时候出生?苹果是在1993年,当时采用也是ARM CPU,那时候正好我也有幸参与基于移动计算整合的设计,所以这么多年对移动计算来说算是回到一个新的原点。很有兴趣想跟大家分享一下ARM的想法,当年技术实际上非常落后,我们不要忘了为什么失败,内容体验绝对是成功关键,但是没有硬件平台你想做的事情做不到。08到0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经过这种上上下下,特别08年经济危机以后,中国的半导体厂商基于ARM芯片出货量得到三倍成长,我们预计10年中国的半导体芯片基于ARM架构又会翻番,ARM在移动计算技术的一个做比较成功的公司,我们看到业界给我们回馈是什么,我们产业正在一个经历一个新的巨大变化,从当年的主机到后PC等等,现在正是第三个时期,移动网络移动计算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这个机会不仅仅是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其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细分化市场,这个细分化市场差距特别大,中国市场巨大,我们从中国其他行业产品看到,在细分化市场,比如说山寨机及只要你做到细分化确实可以分到一杯羹,战略转型有几个比较大的特征,我们以前电脑行业,IP行业是针对商业用户,针对办公室,公司企业用户,不是真正针对消费者的用户,在那个行业里面在那个产业里面,以前模式里面是以机器功能为主,我们宣传是主机有多少,我们屏有多大,但是在新的环境里面,强调什么,是个人,我自己,每个消费者作为自己独特的要求,上个月在美国公路两边都是广告片,有雅虎,谷歌等等都是强调个人用户,都是关于消费者自己,我们在个人应用,真正现代主要应用就是围绕个人每一个需要不同的需要。


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在产业要看的是怎么样根据消费者个人得体验需求细分化做或这个市场,这个环节中强调也是用户体验,不是跑多快,这些数据大家非常熟悉,中国移动上网人数非常多的,包括4亿多人,有11%左右重来不用PC上网,这样巨大市场情况之下,结合我们巨大消费电子产业链,芯片产业现在开始取得成功,我们认为中国产业IT产业和消费电子真正的结合和转型,能够真的非常好利用这个机会在产业上得到更大的成功。但是这次成功关键是什么,作为一个CPU我们会说架构问题,我们真正的从产业关注是商业细节,模式是什么样?


也许在座也对ARM不是很熟悉,我讲一下ARM跟英特尔比较,因为大家对英特尔非常熟,给一些数据,红色是英特尔蓝色是ARM,4:1出货量ARM是一个IT公司我们是把架构授权我们芯片合作伙伴,我们收入这么少,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其实这个很简单我们ARM成功不是靠我们自己技术,是产业模式整合,整个产业链合作,红跟蓝区别代表产业利益链分配,关于ARM产业当中,我们在利益分配占了很小一部分,也是我们为什么发展那么快,我们产业连上下游都可以充分发展,也是大家希望的,在这个过程中有超过700家  加入ARM相关产业,超过100家中国公司,中国公司不光在出货量得到成长,高性能跟全球领先公司得到发展。


通过ARM这个平台,不管是A8,A9,平板电脑主CPU现在ARM占了绝对优势,性能上我们下一代产品可以达到2G,很高兴告诉大家我们通过跟中国芯片公司合作在CPU国产化做到很大进步,最后会有合作伙伴在中国宣布第一款,1.6G以上双核CPU,我们现在会比ipadCPU达到两倍提升。


所以我这里想总结一点,我们这个在ARM产业看到,确实这个产业变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是一个真正转型机会,我们在原来PC产业链中,中国企业从各个方面来讲,优势并不太多,但是从硬件讲,这个产业来讲我们认为这一波消费电子和中国结合,中国企业真正在产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个绝对是对中国产业很好的机会,第一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提供各式各样芯片,包括瑞星微公司出现以后,产业完整度多样化得到很大提高,多样化芯片平台有多样的终端,在多样化应用服务上真正战胜像ipad这样强大的产品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