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永恒:大学先修课助高中生提前选未来

(2013-03-25 15:17:43)
标签:

徐永恒

大学先修课

ap课程

北大

高中生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大学先修课程给高中生带来了什么?

徐永恒

徐永恒:大学先修课助高中生提前选未来

    如果你把考入著名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下一个目的,那么简单点说,这类大学最渴望接收两类学生,一类是立志成为优秀学者的人,他们要承担未来的知识创造和传承之责,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的原动力;一类是立志成为各行各业领导者的人,他们将以自己的理想、能力、奋斗精神改变现实。

  2013年1月17日,北大招生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应部分中学的要求,北大将在北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杭州二中等中学合作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针对高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五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首批的这五门课程于2013年春季学期开设,7月组织统一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北大自主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计划,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还将陆续推出线性代数、几何学、力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化学前沿、经典名篇选读、世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科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大学先修课程,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建成三十门左右不同学科的大学先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同时,北大还将邀请清华、复旦、天大等兄弟院校参与到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中来,使之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兴起,国人对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多少有些了解。它是指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成绩后用于申请自己想上的大学,并换取相应的大学学分。美国AP课程有22个门类、37个学科,已在美国高中普遍开设。外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也越来越多地提交AP考试成绩。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AP成绩为其入学参考并转为相应的大学学分,其中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据统计,越是顶尖的大学,学生向其提交的AP考试成绩门数越多,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加州理工、达特茅斯学院等,都在生均四门以上。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可以使高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避免高中和大学初级阶段课程的重复,为学有余力、求知欲强、有更多个性化需求的高中生提供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动力。但是,联系到中国高中里普遍盛行的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如何看待大学先修课程带来的变化,还需进一步分析;对高中生及其家长,也需要相应的提醒。

  首先,如何才能做到学有余力?这就要求改变为考分而学习的目的和习惯。在考试范围确定的前提下,如果单纯追求考试得高分,势必要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以降低差错率为衡量标准,这样一来,哪怕不是补习生,你的高中教育也异化成了高考补习。其实,高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大学来说,从数量和深度上都是极为有限的,智力中上的学生完全不用每天埋首于题海。

  其次,如何才能做到求知欲强?这就要求把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看成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不要被高考割裂,从大学开出的先修课程中,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尝试在相应的课程上学习新知、探求未知、获得成绩、建立自信,也找到未来选择大学专业甚至事业发展的方向。

  再次,如何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的动机和目的是个性化发展。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期,换句话说,也是青少年志趣特长、人生规划出现分野的时期,同一个高中班级中,有人为上大学而努力学习,有人却在思考毕业后就业谋生,希望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味一些,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你把考入著名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下一个目的,那么简单点说,这类大学最渴望接收两类学生,一类是立志成为优秀学者的人,他们要承担未来的知识创造和传承之责,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的原动力;一类是立志成为各行各业领导者的人,他们将以自己的理想、能力、奋斗精神改变现实。显然,这两类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习重点和活动选择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虽然大学先修课程都适合这两类学生,但前者如果能同时参与一些科研活动、学术研究、创新大赛等,将更有利于证明自己的才智;后者如果能在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需要发挥组织管理能力的活动大显身手,将更有利于证明自己是领导者那块料。

  对高中生及其家长、高中学校来说,大学先修课程的推出,都是一场挑战。在三年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高中生的人生规划、时间管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课程之外的课题,都必须及早提上日程,并给出自己坚定的回答。
  
  注: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执行会长、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本文发表于课堂内外杂志社《高考金刊》2013年4月号;本博图片来自互联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