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兴趣

标签:
大学指南大学高考校园 |
分类: 大学指南编后 |
《大学指南》杂志2010年第1期编后记,署名朝夫
回到兴趣
经济危机、高校扩招,这两个因素在2009年的中国相遇,产生了一份2009年中国最难就业的大学专业表。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后悔当初选择了热门专业,因为这些热门往往是当初大量扩招、如今跌入就业谷底的专业。许多高中生及其家长又开始犯愁,该怎样选择专业,才可能在四年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难道上大学的决策,就是面对一张专业排行表掷骰子吗?
对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因为对经济发展充满了热望,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工程、管理等应用学科,但没意识到经济周期与人的心理预期有时并不一致。有些年轻人选择了数理、文史等基础学科,但对这类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前景缺乏认识:其实,社会对这类人才的专业需求相对是少的,往往都在科研、教学领域;而就业需求相对又是多的,但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靠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在大学学习中所获得的某种素养与能力。
如果说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所拥有的就业竞争力背后有什么秘密的话,这秘密就是这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素养与能力”!
而素养与能力来自哪里?来自专业选择、来自课堂规训吗?不,来自兴趣。
只有喜欢、热爱你的选择,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自己,再辛苦也不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痛苦,辛苦中甚至有快乐。如果做自己不喜欢、不愿做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培训职业人才的院校,在这类院校中,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规训”。现在它们大多也叫大学,我们要理解这只是大学的一种。而另一种大学是一个生机勃勃,让人兴趣盎然的地方,就像学术大师怀特海所说,“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这样的大学,教育学生的主要方式是“熏陶”。接受过如此熏陶的学生,大多有过心胸豁然开朗的体验,他们更容易产生知识创新的冲动,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和离开校园后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大多能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以更具想象力的方式去处理。
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北大教授温儒敏先生近年来多次呼吁,好的大学一定要坚持大学的品格,不能被社会眼前的需求所驱动,办成“职业培训所”;而学生和家长也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在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发现和尊重自己的兴趣,享受心智发育的喜悦,享受青春年少的美好。
面对师长的忠告,我们的高中生朋友们应有所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