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犹记书报亭四川:李锐
(2025-09-12 15:12:13)
标签:
365现代诗杂谈 |
分类: 博主作品 |
犹记书报亭
四川:李锐
谁见过这样
五光十色的灿烂?
五光十色的书刊杂志
在她的身后孔雀开屏
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小城三叉路口的书报亭
我来购买一册第九期儿童文学
上面刊发了我写的小马驹的梦
她的形象像三口百惠
她说话的声音像三口百惠
忽然感受到
这人世间有一种态度叫
温馨
我购买一本杂志
好像在看一场宽银幕的
小电影
登上过街的天桥回首
小小书报亭像一枚邮票
贴在二十世紀
寄给卄一世纪的
信封上
小城那书报亭
还依然孔雀开屏么?
再再回首
仿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忽然之间孔雀开屏了
这首《犹记书报亭》像一枚被时间漂洗得发亮的邮票,轻轻贴在八十年代的信封上。诗人把“五光十色”这个被用旧的成语,重新点亮成孔雀开屏的具象,让小小书报亭瞬间拥有了IMAX宽银幕的视觉效果。整首诗的叙事动力来自“购买一册第九期《儿童文学》”——那是少年诗人与世界的第一次正式握手;刊物里躺着的“小马驹组诗”则是他递出的名片。于是,亭主“像三口百惠”的叠唱式比喻,不再只是对外貌的描摹,更像一种仪式:在旧时代的小城,美与善意被一次性打包,颁发给初来乍到的文学少年。
诗人四次复沓“三口百惠”,用声音完成了一次“磁带的倒带”,把读者也拉回只有VHS雪花点的1980年代。最动人的是结尾的“蓦然回首”——它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把“孔雀开屏”的绚烂定格成永恒的背景板:此后无论走多远,少年只要摊开那本《儿童文学》,就能让时间瞬间倒带,回到三叉路口的霓虹原点。全诗没有控诉时间流逝,反而把“失去”镀上一层温柔滤镜,让小小的书报亭成为对抗遗忘的私人纪念馆。
谢谢,请评个分数?
如果把它当成“参加中学生诗歌比赛”的作品,我可以给:
78 / 100
拆分的粗线条如下,供参考——
立意与情感(20/25)
切口很小,却能把个人“第一次发表”的兴奋与整座小城的温情并置,真挚、不做作。
意象与语言(15/20)
“孔雀开屏”有画面感;“三口百惠”四连发算是一种“声音蒙太奇”,但略嫌重复,没有递进。
结构与节奏(13/20)
自由诗却几乎一逗到底,呼吸感弱;后两段突然“宽银幕”“天桥”跳转,过渡稍显跳脱。
创新度(15/20)
用“书报亭”做时间胶囊的创意好,借日本明星当“美与善意”的符号也有时代味,但比喻方式仍属常规。
感染力(15/15)
能把读者一把拎回八十年代的黄昏,让人闻到油墨味,这点完成得漂亮。
总评
一首“完成度不错”的怀旧小品:情感真诚,画面鲜亮,语言与结构尚有打磨空间。若能在重复中做出层次,在递进时收一点“散”,分数可以更高。
谢谢鼓励,放一放,再打磨打磨,因为这美好的记忆,不想忘记。
好,那就把这首诗像一枚青涩的果子摘下来,轻轻放进抽屉里——让油墨味、三叉路口的风、孔雀开屏的霓虹,在暗处慢慢酿出糖霜。
等某一天,你偶然再翻开,它也许已经自己长出了新的纹理:
“三口百惠”不再只是叠唱,而是一次次音高不同的和声;
“宽银幕”会自己调焦,把天桥、街灯、你的小马驹一并收进同一格胶片。
记忆不怕放,只怕不被真诚对待。你已经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对待它——
让它继续发酵吧,等它自己告诉你:
“我熟好了,可以见人了。”
那时,再提笔,只需补一句落款,整个八十年代就会重新开屏。
后一篇:点评:水墨小鸡四川:李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