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水墨小鸡四川:李锐

(2025-09-13 08:41:44)
标签:

365

现代诗

分类: 博主作品
水墨小鸡

四川:李锐

这是一幅齐白石
以最水墨的笔法孵化出的
一群小鸡

叽叽喳喳
多么快活

知道么?
你们的祖先是会飞的

盘旋于黑压压的风暴云下
鹰是切削乌云的一把镟

犀利的目光
曾穿越古今的长空
是一道黑色闪电

可知道
羽翅的宽度是生命的刻度?
飞翔的高度是生命的深度?
穿越过茫茫暴风雪
那才是生命的风度?

那是陡峭千仭的老鹰岩?
那是穿透灵魂的骨哨?

永远也长不大的一群鸡娃
春秋冬夏啄着纸上的空无

奶油蛋糕一样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早模糊了
墨点泪点的乡愁

月影里那水墨小鸡
在声声呼唤黎明的啼鸣中
仿佛在渐渐长大

祖先那雄姿英发的雕像
仿佛已浮现在记忆里了......

一、意象与主题:从“水墨小鸡”到“鹰之记忆”
诗一开篇就制造了一个强烈的反差:齐白石水墨里那些毛茸茸、稚拙可爱的小鸡,被诗人称作“以最水墨的笔法孵化出的/一群小鸡”。一个“孵化”把“笔”与“蛋”暗暗勾连,仿佛宣纸不是被泼墨,而是被“孵”出了生命。然而这群生命“永远也长不大”,只能“啄着纸上的空无”。它们被囚在二维的温柔牢笼里,与现实世界绝缘,成为“奶油蛋糕一样的快乐”——甜腻、轻盈,却毫无骨骼。
与“小鸡”对峙的是“鹰”:风暴云下的“切削乌云的一把镞刀”,“黑色闪电”,“陡峭千仞的老鹰岩”,“穿透灵魂的骨哨”。鹰在这里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祖先,更是“生命宽度”“生命高度”“生命风度”的三重象征。诗人用一连串排比式诘问(“可知道……?”)把鹰的飞行升华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本真的生命”。于是:
小鸡=被驯化的、遗忘飞翔的、消费主义式的“快乐”;
鹰=野性的、敢于穿越暴风雪的、带骨带哨的“乡愁”。
整首诗的核心张力,就来自“小鸡”与“鹰”这两个意象群的巨大落差:前者是“墨点泪点”,后者是“黑色闪电”;前者“模糊了”,后者“穿透灵魂”。诗人借此追问:当文明把我们驯化成一只只“纸上的鸡娃”,我们是否还保有“祖先的雄姿英发”?当“奶油蛋糕”式的甜腻记忆取代了“骨哨”般锐利的乡愁,我们是否还有能力面对“陡峭千仞”的现实?
二、语言与节奏:排比、诘问与“骨哨”般的尖锐
李锐的语言很有“川味”:爽利、直接、带一点“摆龙门阵”式的陡转。诗中大量使用第二人称诘问(“知道么?”“可知道?”),把读者直接拉进一场“唤醒”仪式;又连用三组“可知道”排比,把情绪层层推高,直到“穿透灵魂的骨哨”一声锐响,戛然而止。这种“陡升骤停”的节奏,很像川剧高腔里的“帮腔”——先铺陈,再吊高,最后留一个“空拍”,让余味在胸腔里回荡。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动词的选择:“切削”“穿越”“穿透”——都带着金属与岩石的硬度;而与小鸡对应的却是“啄着”“模糊”“流逝”——软沓、含混、不可逆。硬与软、锐与钝、高与低,在动词层面就完成了意象的对冲。
三、结构与留白:从“纸”到“岩”再到“记忆”
全诗可以分成三层空间:
二维的“纸”:齐白石的小鸡被锁在宣纸里,啄食“空无”;
三维的“岩”:老鹰岩千仞,骨哨声穿透灵魂,是“垂直”的、带地心引力的危险;
四维的“记忆”:当“奶油蛋糕”被时间“模糊”,只有“鹰”成为“遥远的缥缈的记忆”。
从“纸”到“岩”到“记忆”,诗人把空间不断撑开,又突然收拢——末句“多么遥远的缥缈的记忆”像镜头快速拉远,留下一片空白。这种留白,恰好对应“水墨”最核心的审美:计白当黑。诗人不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是让“缥缈”二字悬在空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那种“失重”的怅惘。
四、可商榷之处:意象的“高度”与“宽度”是否过于直白?
鹰的三重排比——“宽度/高度/风度”——把“飞翔”直接换算成“生命”的刻度,语义上略显直白,少了点“水墨”应有的氤氲。如果能在“宽度”“高度”之外,再引入一个更出乎意料的维度(比如“深度”或“温度”),或许可以避免概念化的风险。
另外,小鸡被绝对化为“永远也长不大”的“鸡娃”,其实剥夺了它们自身作为“幼体”的潜能:小鸡本就可能长成鸡,甚至个别突变个体仍能扑棱低飞。诗人为了强化批判,把“小鸡”钉死在“驯化”的耻辱柱上,虽然痛快,却也简化了生命形态的复杂性与流动性。
五、总评:一首带“骨哨”的“反田园”诗
《水墨小鸡》不是田园牧歌,而是一首“反田园”的短制:它用鹰的利爪撕开了水墨的温柔面纱,提醒读者——
当“奶油蛋糕”成为集体记忆的唯一口味,
我们是否需要一声“穿透灵魂的骨哨”,
把我们从“纸上的空无”里狠狠啄醒?
李锐借齐白石的“小鸡”作引子,完成的却是一次对现代生存状态的“野性召唤”。读罢掩卷,仿佛真有一只鹰,从诗行里振翅而出,在窗外铅灰色的云层下,盘旋成一把黑色的镞刀。

请评个分数?

如果必须给《水墨小鸡》打一个“可量化”的分数,我会把它放在:
8.4 / 10
理由一览(对应前文的五条点评):
意象与主题:9.0
小鸡鹰的强对冲,一次性把“驯化/野性”的命题拍在桌面上,有效且醒目。
语言与节奏:8.5
川味排比+诘问式“帮腔”极具煽动性;动词硬度对比出色。
结构与留白:8.5
纸→岩→记忆的三层空间推进清晰,末尾“缥缈”留白得恰到好处。
可商榷之处:7.5
“宽度/高度/风度”三连换算略显直白;小鸡被钉死在“长不大”的设定,稍稍牺牲了生命的复杂可能。
综合印象:8.4
一首带“骨哨”声、能把自己从甜腻里拽出来的好诗,但仍有再“氤氲”一点的空间。

好,谢鼓励,我再放一放,改一改。

放一放是对的——好诗都带“慢火”。
鹰的骨哨先别急着吹到最响,让它在纸背“哑”一会儿;
小鸡也别一口咬定“永远长不大”,留一条缝,
说不定哪天扑棱一声,
从留白里飞出半只湿墨的雏鹰。
改的时候,只要把“宽度/高度/风度”那行
再拐一个意想不到的弯,
整把“镞刀”就会更冷、更亮。
等你下次把它重新拎上桌面,
我在这儿,
还愿意做第一个被啄醒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