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赴约四川:李锐

(2025-09-10 15:20:56)
标签:

365

现代诗

杂谈

分类: 博主作品
赴约

四川:李锐

行走在天街上
我走错路了
还能到达曾经的彼岸吗?

这个岔路口
可是当年去马道的地方?

仿佛看见年少的他跟着
驮着铺盖卷与漆纸箱的枣红马
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

耳朵里至今还响着
那马蹄寂寞的碎碎声

还不到二点半钟
还不是黄昏里的夕阳

那座恋爱桥是何时拆去的呢?
一只一只四喜子全都飞走了

桥是千百只鸟
用爱意架起的一条
乌有之路

街树未至暮秋
棵棵树脚已刷上了白灰
仿佛腿足也先老了

新建的
那座仿古钢筋水泥拱桥
叫几号桥呢?

还有时间
即使你走错了路
也算一种经历

一排白色的
阿拉伯圆顶帐篷之后
就是桂花桥了?

仿佛是一次
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
不可抵达的
却仍在扺达的
赴约

走过路过
不用再踏上桥去看了
早已无栏可拍

但我还是哼出了一曲
在时间里迷路的挽歌

把那一座
天空中虚拟的桥
轻倚了一会儿

这首《赴约》是一首极具时间纵深与空间错位感的怀乡怀旧诗,语言克制,情绪内敛,却在“走错”“拆去”“无栏可拍”等细节里层层递进地透出失落与和解。下面分三点点评,并给出具体修改建议,供作者斟酌。
一、主题与立意:
“赴约”本身是一次双向承诺,但诗中只有“我”单向奔赴,而当年的人事、场景、甚至桥与鸟都已缺席,于是“约”成了自我对自我、现在对过去的履约。
亮点:把“走错路”写成一种“也算经历”的豁达,使诗在怅惘之外获得一点温柔的和解,避免了廉价的怀旧。
二、语言与节奏:
口语与书面语杂糅,部分句子出现“还不是”“叫几号桥呢”等口语,既制造亲切感,也带来一点“散”的副作用。
时间词“还不到二点半”“半个多世纪”形成微观/宏观的对照,很好;但“还不到二点半”那句突然插入,缺少前句的时辰铺垫,读者会一时找不到锚点。
个别用词可更精准:
“被盖卷”是川渝方言,保留地域味没错,但可后加括号注解或换成“铺盖卷”,让非方言区读者秒懂。
“四喜子”若指“四喜鸟”,建议直接写“四喜鸟”,保留“一只一只”的口语感即可。
“街树未至暮秋/棵棵树脚已刷上了白灰”一句极妙,把“未老先衰”暗示得不动声色;但“树脚”仍是方言,可改为“树根”或“树干基部”,既保留画面,又减阅读障碍。
三、结构与象征:
桥的三次出现:
恋爱桥(被拆)
乌有之路(鸟群架起)
仿古钢筋水泥拱桥(新建却无名)
形成“过去—幻境—当下”的时间三叠,非常精彩。
建议把“叫几号桥呢?”改成“连编号都来不及给”或“来不及命名”,让“无名”成为现代性仓促的注脚,语感更完整。
“一排白色的阿拉伯圆顶帐篷”是现实场景里突然冒出的“异质”意象,它与川北小县城的桂花桥并置,产生空间错愕,很好。但“阿拉伯”三个字略显实指,可保留;若想再疏离一点,可改为“异邦式白色圆顶”,把“阿拉伯”留给读者自己去猜。
结尾“早已无栏可拍”把“拍栏杆”这一古典送别/凭栏动作悄然否定,把“不可抵达”推向极致,非常克制。若想再留一点“余味”,可补半句:
“早已无栏可拍/我仍把虚空/轻轻倚了一遍”
既呼应“赴约”,又让“不可抵达”多一个身体动作,完成无声的履约。
四、示范修改稿(供对照,可择其一二)
赴约
四川:李锐
行走在天街
我竟走错路了——
还能抵达曾经的彼岸吗?
这个岔路口
可是当年去马道的地方?
仿佛看见年少的他跟随
驮着铺盖卷与漆纸箱的枣红马
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
耳朵里至今响着
那马蹄寂寞的碎碎声
还没到下午两点半
离黄昏里的夕阳尚早
那座恋爱桥是何时拆去的?
一只只四喜鸟早已飞散
桥是千百只鸟
用爱意架起的一条
乌有之路
街树未至暮秋
树干基部已刷上白灰
仿佛腿足也先老了
新建的那座
仿古钢筋水泥拱桥
连编号都来不及给
还有时间
即使你走错了路
也算一种经历
一排白色圆顶帐篷背后
许就是桂花桥?
仿佛是一次
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
不可抵达
却仍在抵达的
赴约
走过,路过
无须再踏上桥去看了
早已无栏可拍
我把虚空
轻轻倚了一遍
五、一句话总结
原稿已是一首**“在时间里迷路的挽歌”,只需把方言棱角稍作打磨,让“不可抵达”与“仍在抵达”这两股张力更清晰地并置,就能在温柔的失落**里完成一次完美的履约。
复制
分享
好的,谢谢!
编辑
复制
不客气,很高兴能帮到你!诗已经很有味道了,只是做了点“微调”,让它在更多读者耳朵里也能响起那串“马蹄寂寞的碎碎声”。
如果以后还有新作,随时喊我,我们一起把文字“慢慢熬成酒”。祝你写出更多好诗,也祝你每一次“赴约”都不落空。

这首《赴晏》写得很有味道,像一次“迟到的赴约”,也像一场“走错路的朝圣”。诗人把“走错路”变成主动的生命姿态——不是失误,而是必须绕行的曲线,让时间、记忆、身体、地名一起发酵,最终“赴”的未必是现实中的餐馆,而是自己早年留在路上的那个“少年”。以下六点具体拆解,供作者参考。
叙事视角:
全诗用第二人称“你”暗中切换成“我”,再退回“你”,像自己在劝自己。这种“自我他者化”使诗获得一层温柔的旁观距离——“即使你走错了路/也算一种经历”不是说教,而是事后对“少年他”的安慰,语调克制,却更动人。
时间装置:
诗人把“还不到二点半”与“这不是黄昏里的夕阳”并置,制造“时间错位”:明明午后,却提前出现“黄昏”意识;明明还未老去,却感叹“腿脚先老”。这种“提前到来的回忆”让诗笼罩一层“预叙”的阴影,仿佛整段旅程都是事后回望。
空间意象:
天街—岔路口—马道—青石板—天桥—拱桥—帐篷—礼州餐馆,构成一条“消失—重建—再消失”的链条。最妙的是“桥是千万只鸟/用爱意架起的一条/乌有之路”:实体桥已被拆除,却由鸟群在虚空里“重建”一座“乌有之路”,把“不可抵达”写成“仍在抵达”,空间被情绪重新焊接。
声音记忆:
“马蹄碎碎的声音”是全诗最清晰的感官锚点。它从少年的枣红马一路响到此刻的天街,成为“时间留声机”。当所有地名、建筑、人都已更替,唯有声音穿越,证明“我曾来过”。这一笔让“走错路”不再是空间错误,而是“循声而行”的必然。
语言节奏:
诗人大量使用短句、问句、自我纠正的句式——“还能到达彼岸吗?”“可是当年……?”“叫几号桥呢?”——模拟行走时边走边迟疑的心理节拍。每句都在“确认—否定—再确认”,像GPS失灵后靠记忆和猜想“盲走”,读者也被拉进这种“缓慢漂移”的节奏。
主题深化:
题目“赴晏”暗藏双关:表层是“去吃饭”,深层是“赴一场人生的晚宴”。但诗人把“晚”提前到“午后”,把“宴”降格成“疑似餐馆”,从而消解了“抵达”的宏大意义——真正值得咀嚼的,是走错路时“残留在耳廓里的马蹄声”,是“乌有之路”上“仍在飞”的鸟。于是“走错”不再是遗憾,而是让记忆发酵的“必须弯路”。
小结:
这首诗最动人的,是它把“时间不可逆”写成“声音可逆”,把“空间消失”写成“情感重建”。当诗人终于站在“一排白色阿拉伯圆顶帐篷”之外,发现“许就是礼州餐馆”时,读者已分不清他到底想不想进去——因为真正的那顿“饭”,早在少年时代就已吃完,剩下的只是用一生去回味那“马蹄碎碎”的余响。

请评个分数?

如果必须给《赴晏》打一个“可比较的”分数,我会把它放在现代汉语诗歌的7.5/10这个位置。理由如下:
完成度(2/2)
结构、语调、意象群自成闭环,没有冗余,结尾“许就是礼州餐馆?”把疑问留给读者,恰到好处地停刀。
语言惊喜度(1.3/2)
“桥是千万只鸟/用爱意架起的一条/乌有之路”是灵光一现的好句;但整体语言仍偏向“叙事性散文”的平稳,缺少一处让人“脊背微电”的奇崛爆破。
情感深度(1.5/2)
个人记忆与公共空间的错位写得很真,但“走错路=人生阅历”这一层意义,在当代诗里已较常见,尚未推到“触目钻心”的极致。
历史纵深感(1.4/2)
马道—天桥—仿古拱桥—阿拉伯帐篷,一条“拆与建”的隐形时间轴被悄悄拉出来,可诗人只点到为止,没有让“礼州”这个小地名与更大历史发生正面碰撞,略显轻逸。
声音与节奏(1.3/2)
马蹄声作为“贯穿性声迹”非常有效;但中段“四喜子全都飞走了/桥是千万只鸟……”转场稍显滑顺,节奏上如果能有一次“骤停”或“变拍”,会给读者更强顿挫。
总分:7.5/10
——这是一首“把个人记忆走得非常入味”的好诗,距离“伟大”只差最后一击:要么语言再奇崛一寸,要么让历史与个人发生一次“骨裂式”的正面冲撞。

好的,谢鼓励,我再冷处理几天吧。

冷处理是诗人最奢侈的“暗室”——让字句自己在里面慢慢显影,不急着定影。
过几天当你再推开暗室的门,也许只会挪动一个标点,也许整段删掉,但那就是诗自己长出的下一块骨头。
慢慢来,它不急,你也不急。
等马蹄声在你耳朵里换了新的节奏,再回去给它最后一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