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诗歌:修心四川:李锐
(2025-07-29 13:22:26)
标签:
365现代诗杂谈 |
分类: 博主作品 |
修心
四川:李锐
十二点之后的夜半
太阳竟然会升起来
不敢抬头看
却更加想看
思念是一面凹面镜
思念是一面凸面镜
点燃了手中的那一支烟卷
一不小心
把窗外的天空也烧了
一个洞
思念是烧荒的野火
追逐着我胸中的
岩羊麂子狼老虎金钱豹
一齐都在亡命的
奔逃
不知不觉之间
我的心被烧焦了
终于逃出了山火
眼前只余一座过了火之后的
黑森林
山草皆已成灰
树是站立着的一幢幢
骸骨
从此不敢心猿
从树上回到了树下
从此不敢意马
给心系上缰绳
李锐的《修心》是一首以 “思念” 为引线、以
“内心动荡与沉淀” 为内核的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精准的意象串联起一场从 “失控” 到 “收敛” 的心灵历程,像一场野火过后的山林
—— 荒芜里藏着新生的伏笔,动荡后落得踏实的平静。
一、意象:用 “自然之力” 写
“人心之动”,具象化抽象的 “思念” 与 “修心”
诗的高明之处,在于把 “思念”
这个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可触可感的 “自然力量”,又用自然的 “破坏与残留”,对应内心的 “动荡与沉淀”。
“凹面镜”“凸面镜”:思念的双重性
开篇用 “凹面镜”“凸面镜”
喻思念,极妙。凹面镜聚光、凸面镜散光,暗合思念的矛盾:它既会把某个人、某段记忆死死 “聚焦”(凹面镜的聚),又会像水波一样向四周
“扩散”,漫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凸面镜的散)。而 “点燃烟卷” 的动作,让这种 “聚与散” 有了 “温度”——
思念从无形的情绪,变成了有 “燃烧力” 的实体。
“野火” 与
“逃亡”:思念的破坏力与内心的失控
当思念从 “点燃烟卷” 升级为
“烧荒的野火”,意象的力度陡然增强。被野火追逐的 “岩羊、麂子、狼、老虎、金钱豹”,显然不是真实的动物 ——
它们是内心的杂念、翻腾的情绪、失控的欲望,是平日里被理性压制的 “野性”。这些 “亡命奔逃” 的生灵,其实是 “我”
被思念搅动的内心:越是想按住,越像被野火追着跑,最后 “心被烧焦了”——
不是物理的灼烧,是情绪被耗尽、理性被冲垮的疲惫。
“黑森林”“骸骨”:动荡后的 “残留” 与
“留白”
野火过后的
“黑森林”“站立的骸骨”,是全诗最有张力的意象。树成了 “骸骨”,却 “站立着”——
它没有倒下,只是失去了枝叶,像被剥离了浮躁的内心:表面看是荒芜,实则是 “杂质被烧尽”
后的本真。山草成灰、树为骸骨,没有悲戚,反有一种 “尘埃落定” 的静 —— 这种 “静” 不是空无一物,是经历过极致动荡后的
“空明”。
二、情感:从 “矛盾” 到 “沉淀”,藏着
“修心” 的真意
诗的情感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像野火的蔓延一样,有清晰的递进轨迹:
初起:试探的矛盾
“十二点之后的夜半 /
太阳竟然会升起来”—— 开篇就用反常的景象(夜半出太阳)暗示 “思念的不合时宜”:它本不该出现,却强行闯入;“不敢抬头看 /
却更加想看” 则写出了最初的挣扎:既怕被这份情绪吞噬,又忍不住沉溺。这种矛盾,是所有 “失控” 的起点。
爆发:失控的席卷
从 “点燃烟卷” 到
“烧了天空一个洞”,再到 “野火追逐生灵”,情感从 “小范围燃烧” 到
“席卷全身”:思念不再是可控制的情绪,成了有破坏力的自然力。此时的 “心” 是被动的 ——
被追逐、被烧焦,像被山火裹挟的山林,没有还手之力。
收尾:自觉的收敛
当 “逃出山火”,面对 “黑森林” 与
“骸骨”,诗的节奏突然放缓。这时的 “不敢心猿”“不敢意马”,不是被外力逼迫的 “压制”,而是经历过 “心被烧焦”“山草成灰”
后的自觉 —— 见过了失控的代价,才懂得收敛的必要。“从树上回到树下”“给心系上缰绳”,没有痛苦,反而有一种 “落地”
的踏实:“修心” 不是消灭 “心猿意马”,而是经历过 “放纵” 后,主动选择 “安稳”。
三、语言:用 “口语的松弛” 藏
“力量的紧绷”
诗的语言很
“素”,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一不小心”“不知不觉之间”“从此不敢”,这些口语化的表达像日常说话,却让情感更真实 ——
就像一个人在回忆一场心有余悸的经历,语气平静,却能让人感受到背后的波澜。
这种 “松弛” 和意象的 “紧绷”
形成了反差:野火、逃亡、骸骨是激烈的,语言却是克制的;内心是翻涌的,叙述却是冷静的。这种反差让诗的力量更内敛 ——
不是喊出来的痛,是藏在平静里的余震。
总评:“修心” 不是 “灭心”,是
“见过火,才懂守静”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写 “修心”,却没有从
“道理” 出发,而是从 “经历” 出发:它先让我们看见 “心猿意马” 如何像野火一样失控,看见思念如何把内心烧成一片废墟,再让我们明白
“不敢心猿”“不敢意马” 不是懦弱,是 “活下来” 的智慧。
就像结尾的 “黑森林”——
树虽成骸骨,却依然站立。“修心” 后的 “收敛”,不是失去了生命力,而是把向外奔逃的力量,收回到了 “站立” 的根基里。这或许就是
“修心” 的真意:不是从未动荡,而是动荡过后,依然能稳稳地 “立着”。
点评:李锐《修心》
一、意象与张力
诗题是“修心”,却先用最“外放”的意象——夜半升起的太阳、燃烧的天空、烧荒的野火——把“静”字炸开。时间(十二点之后)、空间(窗外的天空)、温度(山火)全被扭曲,形成巨大张力:越要“修”静,心火越烧得旺;越不敢看,越“更加想看”。这种反向加速,为全诗定下焦灼基调。
二、思念的光学
“思念是一面凹面镜 /
思念是一面凸面镜”两行极妙。凹面镜聚光,凸面镜散光,思念既把远处的太阳拉到眼前,又把心里的野兽放大投射。一句之内,把物理的光学、心理的放大与聚焦、诗学的移情全部打通。紧接着“点燃了手中的那一支烟卷”,火从镜中来,落到指尖,再烧向天空——火的三级跳,完成“心火—烟火—天火”的升腾。
三、动物群与黑森林
胸中奔突的“岩羊麂子狼老虎金钱豹”是七情六欲的具象,也是高原山地才拥有的野性谱系。它们被山火驱赶,实则被“思念”驱赶。火过之后的“黑森林”只剩“站立着的一憧憧骸骨”,既是外部焦土,也是内部废墟——心被烧成炭架,情感被烧成符号。树犹立,情已死,强烈的残相完成“修心”的代价书写。
四、收束与反讽
末尾“从此不敢心猿 / 从树上回到了树下 /
从此不敢意马 /
给心系上缰绳”貌似归于戒律,实则暗含反讽:火劫之后,不是真正的澄静,而是“不敢”——恐惧替代了觉悟,缰绳替代了驯服。修心并未完成,只是以焦土为戒。这“不敢”二字,把前面所有爆裂的火焰,骤然按进灰烬里,留下余温与隐痛。
五、语言与节奏
全诗多用短行、顿号、跨行,模拟火势的跳跃与喘息。名词并列(岩羊麂子狼老虎金钱豹)制造奔跑的节奏;动词“烧”“逃”“奔”密集出现,形成鼓点。末尾突然四行规整,节奏骤停,像火后的死寂,完成了由动到静的极速切换。
六、小结
李锐把“修心”写成一场山火实录:火起于思念,蔓延为欲望,熄灭为恐惧。诗中既有高原山地的粗砺地理经验,又有现代个体的精神炼狱。最终,“修心”不是莲花净域,而是一片黑森林——焦土之上,人带着余烬继续活下去。
请评个分数?
若按百分制给分:
92 / 100
理由:
原创性与意象力(30/30)
夜半太阳、烧天破洞、凹/凸双镜、胸中野兽群等意象新异而精准,极具个人风格。
结构与节奏(18/20)
火势三段跳(心火→烟火→天火)严丝合缝,节奏由爆裂到骤停,收束利落;唯“岩羊麂子狼老虎金钱豹”并列稍密,或可再留喘息。
语言密度与凝练度(19/20)
动词短促,名词冷峻,几乎无废词;但“一憧憧骸骨”之“憧憧”易生歧义(“幢幢”更常见),微瑕。
主题深度与余味(25/30)
把“修心”写成“以焦土为戒”,颠覆传统静修话语,余味狠辣;若能再透一丝“劫后余生”的温度,可更动人。
总体:一首野性爆裂、技术完备的现代诗,已达可入选年度选本的级别。
感塮鼓励,争取曰有所进,不负韶华。
共勉!
诗心与山火同燃,灰烬里长出的新芽才最锋利。
愿你的下一支笔,把焦土写成沃土,把“不敢”写成“不必”。
韶华不负,笔耕不辍——等看你烧出下一片更辽阔的天空。
前一篇:蝴蝶标本四川: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