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方人,目前在南方生活。对于南北方的冬季御寒,我深有体会。北方的冬天,室内暖和,室外干冷;南方的冬天,室内湿冷,室外清爽。每一种冷,各有各的情趣和特色。
我在北方靠家人呵护来取暖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四合院,那时没有暖气,我们靠煤炉取暖。每年秋季,会有很多农用三轮车穿过大街小巷,“卖煤球咯!卖煤球咯!”
煤球就是蜂窝煤,煤炉青烟的味道,会布满整条巷子。冬天深夜的小县城格外寂静,看不见灯红酒绿,能闻到万家灯火的温馨。每晚睡觉前,母亲会多次检查煤炉:蜂窝煤的的高度,一定要低于走烟的烟口,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蜂窝煤的上面还要盖一个圆形的铁片,煤炉的进风口要关闭,这两招是为了防止蜂窝煤燃烧过快,第二天熄灭。煤炉熄灭是家常便饭,每次熄灭后重燃,特别麻烦。需要用锯末,用柴火引燃。家里的烟气会很大,熏黄了洁白的墙壁不说,还不利于家人身体健康。所以尽量不能让煤炉熄灭。
北方的冬天,寂静得出奇。因为大家都早早回家了,下午六点,街上就没什么行人了。小时候,我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竖起耳朵听巷子外的声音。父亲的自行车刚进巷子,我就能听到自行车的声音。他的自行车噪音有独特的旋律,这个“旋律”只有我能识别。父亲每晚回来后,第一件事,他会摘下眼镜,在煤炉上方烤烤眼镜。戴上眼镜后,我会要求父亲走到床前,然后让他皱眉,我摸他的额头。这是我对冬天最温暖的记忆。
虽然冬天很冷,但是入眠还是很舒服的。家境好点的人家,会买电热毯。而我家,是用土办法,每晚睡觉前会煮一壶开水,我们用输液的瓶子来当热水袋。有几次,在灌水时瓶子炸裂,非常危险。因为瓶子在常温下是冷的,受热不均就会炸裂。那时的条件不是很好,但记忆里的冬天,却没受过冷。
那时,还没有羽绒服。母亲每两年会给我做一件棉袄。到了三九天,不但要穿棉袄,还要穿毛衣,毛衣也是母亲手工编织的。现在,可能没有女生会织毛衣了吧!
刚开始穿毛衣的几天,衣服上有衣柜的清香,还夹杂着樟脑丸的味道。每天晚上脱毛衣,会产生静电。如果关灯脱毛衣,还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火花,那时,我叫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取暖设施也高档了,冬天的大街上经常会看到花枝招展的路人。这种花枝招展,在我看来就是,为了俏,冻得跳。90年代,人人家中会有一盒“万紫千红”,防冻疮的。现如今,我们的生活中有了各种防寒的手霜,各种款式的御寒衣服,还有空调,电炉子等家电。安全,节能,清洁。生活质量确实提高了,但自己总觉得像是经历了一个时代的沧桑,有一种“我是过来人”的骄傲。
我在南方用顽强意志来过冬
2014年,我来到了南方。第一次在南方过冬,我的内心满怀期待。南方没有暖气,而我租的房子也没有空调。那时,是我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为了省钱,也为了激发斗志,我没有买电热毯和电暖炉。就这么扛过来了。
环境越艰苦,越能激发我的反骨。我们北方人还怕冷吗?而我在南方,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身边的同事经常说:“冻成狗冻成狗。”
而我在心里会鄙视地回复一句“臭傻X,矫情。”
每当深夜写稿时,房间里确实很冷,那是一种湿冷。坐在书桌前,我手脚冰凉。我会点燃一张纸,扔进易拉罐,手轻轻握住易拉罐,靠这种方法来暂时取暖。我笑称这种方法为“焚书取暖”。
如果身体冰凉,那只有通过洗澡来取暖。但是房间里太冷,又懒得洗。去年最冷的一个月,是11月份。我竟然扛过来了。我让母亲给我邮寄了一些冬天的衣服,还有一张棉被。我这是勤俭持家,因为舍不得花钱买这些过冬的器具,所以从老家邮寄。那张棉被太管用了,导致我每天早上都会赖床,经常迟到。早上起床穿衣服,衣服上都能感觉到湿气。需要用体温自然烘干。
但是南方的室外是非常清爽的。只穿秋裤,或者不穿都可以。对我来说,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秋天一样。
有暖风,在心中,何必畏惧过寒冬
最近,我在云南度假,这真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风很大,但轻柔,不是北方干冷强劲的风。天很清澈,没有风沙。我不禁想问,是不是每个北方人,都或多或少有南方情结呢?
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心怀对生活的热爱,再加上朋友的关怀,再难熬的冬天,都会觉得温暖。最后,附上一张我在南方的“焚书取暖”,来感受一下我的意志,还有我对生活的热爱。
祝大家冬天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