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_一本书到底应该多少钱


标签:
读书爱书上学素质文化 |
分类: 个人推荐 |
一本书到底应该多少钱
……
……
白话文的运动,固然其好处是多多。
也许,那是一个必然;
也许,那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但是,他不可避免的——几乎腰斩了我们的文化。(哈哈,夸大?事实?)
使得我们大部分人,竟然看不懂古圣先贤的文字。
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
这么讲,我并没有否定白话文的积极作用。绝大部分,还是蛮支持的。
只是,在转轨的时候,是太匆忙了?还是太武断?还是考虑的不周?
割的太狠?
斩的太断?
切的太清?
现在,想跟古人说说话、唠唠嗑,都没资格、都没能力……
清明节或旅游去祭拜黄帝,都不知他老人家是否能看得懂我们这些后世儿孙。
一个个穿的西装革履或衣服都一条一条的,头发五颜六色,满口北京普通话。
是不是我们在他老人家眼里,
个个像穿着奇装异服、摆着非常诡异的pose,说着满口外语的——异族人?外星人?
我不否定现代的事物,其它的可以与时俱进,但是起码要保留点东西吧?留住语言?
不可否定——印刷术的作用,
不可否定——现代科技的作用。
但是也不可否认——
让人获得书的成本,如此之低廉!
以至于——人们都不太懂得珍惜。
也许,一本书,多贵,都不为贵!
也许,那是一个人,一生的浓缩。
也许,那是百代人,萃取的精华。
也许,那是千年前,定的一个俗,
也许,那是万年后,兑的一个约。
也许,一本书,多贵,都不为贵!
也许,贵到人心疼了,人才读完。
舍得——买个手机花几千个大洋;
舍得——吃一碟菜就是上百上千;
却,舍不得,或心疼 —— 多拿几个铜板,去换一本儿书。
一件裘皮大衣能暖身,但,她不能暖心。
一枚钻戒能照亮眼睛,但,不能照到心。
一辆跑车能追上女人,但,追不上灵魂。
读书,也许是——没用的。
不读书,也许是——肯定没用的。
读书,也许它不能和教育之类的概念混同起来。
尤其是:读书和上学,不能等同起来。
否则,针对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情况,
容易推导出:读书无用论。
并不是,读书没有用,读书本身没有错。
而是,也许错的是教育,是社会的结构。
读书的概念很广,那应该是一辈子的事。
而上学,只不过是:短暂的一些年而已。
书,还是——要读的。
而且,尽量多学点、多读点古文吧!
究竟学了古文,能有什么好处?
我没资格说,即便说了,也说不全,说不到点儿。
不是学文的人,也不是搞文化的人。
我只是一个,
对文字,稍微有一点业余爱好的人。
对文字,存有一点点敬畏之心的人。
也许,一本书,多贵,都不为贵。
可是,一句古语道“但愿吾心春常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书,太贵了,苦人可如何是好?苦人比富人更需要书啊!
书!
要多贵才好??
我不知道!
贵,也好!
贱,也好!
能读完才是好!
能懂了是更好!
能知行合一了,那是——最、最、最、好!!!
也许我是偏心,总感觉,太多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古书之中。
虽然:
我不知道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我能知道的是:普通话就几十年的历史,而我们的古文——却有几千年的历史。
我不知道的是:这几十年和以往的上千年,哪个更蕴涵了或更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
我能知道的是:也许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是远远不足的。
也许,我们的教育夸大了现代的文明,而有意或无意之中贬低了历史。
至少,我个人很久以前的被教育认知:过去是不好的,落后的。
也许,这是我个人的问题,是我自己误解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
或许,历史也未必如此。过去并不代表着或等同着“不好”、“落后”……
以下,我分享,一段:
我珍藏了很久、很久的一段话。 (压箱底,很少提及)
令我 —— 心有悸动的一段话。 (不是见到心仪的姑娘的那种悸动)
令我心头一热、两眼模糊而流泪、拍手而叫好的一段话。(不夸张,实事求是)
====================================================================================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
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
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
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黄。)
====================================================================================
以上是出自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所引述的话,一字不差。
只是格式和颜色,是因我个人喜好所编排。这是为自己珍藏的格式。
读到“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哇哦!看到“温情”和“敬意”这两个词,
真是——令人,好,好,好感动啊!
读到“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无言了,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敬意,只能深深的鞠一躬吧!
我的腰是没那么柔软,要不,真得会来一个180度的鞠躬。
(别笑啊!我说的是真话!
我是没那个本事,要不,还想着360,或360*N呢 )
现在,分享出来上面这段话,算与朋友们共勉吧!
提到“共勉”,一般就是结束语啦!
一不小心,说出了这一个词。
那,就此打住。不再妄言了。
2011-12-09 夜
=======================================================
以上,摘选的是《097_混炒“历史_文化_圣人_大师_偈_古文_书》中的几段文字。
今晚,我还是第一次重读了自己两三年前所写的文字。
真是,别有一番的滋味……
尤其此刻,看到这被“撕”、“扔”……满地的梨花书。
唉!不知这是——谁之错?谁之悲?谁之哀?
心疼!
更是心痛!
==============================================
额外附加一点我个人的感受:
“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
看完了这个调查,我感觉其可信度是应该蛮大的。
因为在法国,在地铁里、公交车里、火车里、咖啡馆里、草坪上……
你可以经常看到不少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在静静的看着、读着。
那绝对不是装的,是真正的在看书、在读书。
而在国内,在以上的场所里,我只能说是“几乎”看不到一个看书的。
看到一个看报纸的,就算不错了。
人,即便可以不上学,但是不可以不读书。
2013年6月7日 网上看到高考生撕书有感
一组四篇链接:
248_一本书到底应该多少钱
247_梨花雨(二)
246_梨花雨(一)
127_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fe66b0101kr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