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69217941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说说我学摄影的那些事(一)
(2015-12-10 08:17:51)
标签:
杂谈
摄影笔记
分类:
摄影笔记
今天休息,可以坐下来说点什么了
️其实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要做😅已经很久没有总结回顾了,趁着有些想法涌上来,就写一写吧。
可能很多新加的朋友还不太了解我。08年为了拍自己的孩子开始学摄影,后来慢慢喜欢上了拍照。起初只是拍孩子,散步的时候拍花草、天空。后来周六全家去附近的大小公园拍各种风景。摄影让我放慢了脚步,对路边的小花小草留心起来,观察四季的变换,发现天空、天气变化的丰富多彩。后来有一些节假日,家庭旅行可以去到一些远的地方,看到日本的很多美景,深深地被吸引,对摄影的喜爱也一发不可收了。
这期间只上过一个留学论坛的摄影板块。其中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深秋的午后在周围散歩,拍到这样一张照片,
“金色午后”落叶、墙上的阳光、蓝天对比强烈。发在了摄影板块上,没想到马上受到版主的点评,评语是很有空气感。
我马上去搜索“空气感”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虽然偶尔有看到、听到过,还是觉得很好奇,感觉是很高的评价
简单地解释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不直接表现该事物,而是用间接的方法来描述”。哇哦,这种感觉我喜欢,虽然不是很明白,但很开心。这就更激发了我对摄影的热情。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馨爸的支持,从物质到精神上的,以前写过几篇博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
之后
“空气感”这个词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成了我拍摄时的一盏明灯。基础知识的自学大都是在网上搜索到的,那时候还没有big
data之说,但因为我写硕士论文基本上是在big
data的基础上来论证、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的。所以学理论知识也是尽可能地去收集相关资料,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第二件事是我才开始玩摄影没多久竟然组织了一次摄影交流外拍活动。忘了是怎样发起的,把版主和几位玩摄影的前辈邀请了来。第一次和很多摄影爱好者去外拍,好兴奋好激动,当然也收获颇丰。后来大家各奔东西,回想起来好怀念……
起初的甜蜜期让我不停地拍,拍樱花,拍孩子,拍静物,拍微距……出现什么拍摄主题就去搜索资料,顺藤摸瓜能学到很多其他的技能。后来慢慢拍得有点千篇一律了,四季的风景也拍了好多年,樱花年年拍,虽然每年都是很激动,但拍不出其他的新意来,虽然大家也都会说好看。但那很大部分是造物主的功劳,让樱花那样绚烂,让蓝天那样清澈,而我只是记录一下而已。当这样的困惑反复出现时,即所谓遇到瓶颈期越来越频繁,我开始苦恼、困惑,不得要领。
为了突破瓶颈期,我会在二手书店买很多摄影书、杂志,好便宜,一百日元一本。买了如何拍花、风景、人像、摄影基础知识等书,又是如饥似渴地看了去实践,又学到很多技巧。旅行也在继续,平时一个人在东京、神奈川附近坐电车去外拍,这也为后来拍人像、旅拍积累了场景上的素材和经验。
有一次在家附近拍照,遇到一位老人,是以前打工的快冲店的老客户,上去打了招呼。他很高兴,请我喝咖啡,给我看他的作品。老先生随身带着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摄影成果的喜悦之心,很能理解,他大概没有脸书和推特,用比较原始的方式来分享
老先生说他的爱好是摄影和做俳句,两者相辅相成。或是按着所做的俳句去找相关的风景,或是拍到好的风景,即兴做俳句。这给了我一些启发。很有意思的一次相遇。每次总能从一些新的相遇中学到很多,感受到人间温情。
虽然说摄影是孤独的艺术行为(大部分时间是那样的,你得一个人去面对整个过程),偶尔出去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交流,能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感受别人对摄影的热情,也能再次受到激励。
除了前面提到的“空气感”,安塞尔·亚当斯曾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所以,你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爱过怎样的人,都会呈现在你的镜头画面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功夫在诗外。你想拍有趣的画面,你是否是个有趣的人呢?
技术的问题好解决,比如今年暑假我去北京参加了一个摄影课,学了旅行风光摄影的技巧和后期处理的方法,解决了自己以往的一些问题。下半年又在网上报名学人像后期处理课,也很快地感觉到有所提升。最重要的是遇到一些同样热爱摄影的老师和朋友,大家在一起讨论、分享,每一次都是一堂精彩的摄影课。越是接触很多摄影工作者、爱好者,越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越是海绵吸水般地想学习、想提高。
网上免费的信息很多,得自己去找、去消化。而想要很快地有所提高,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去看书,或者上课。想获得总得有付出,无论是精力、时间还是金钱。比如说你想知道一些参数,那就去器材店拿免费的相机、镜头手册,上面都有参数可供参考。或者去看一些有参数提高的图片网站。再如你想知道什么器材适合自己,可以先看看某位喜欢的摄影师的作品,看他/她的摄影器材以及使用习惯。我很喜欢
濱田英明的拍摄风格,知道他用的是胶片相机,还有数码相机,常用的镜头是适马50mm的定焦。大师多大方,知道很多人会问,就主动提示了。即便知道了器材,即便能模仿他的色调,
怎样去表现,
我觉得难把握的还是他的世界观,你无法完全了解、模仿不了,因为他的生活、爱的家人、听的音乐、看的电影是他自己的。
我也喜欢米美知子的风景写真,她原来是
音乐工作者,后来把对音乐的感悟带到了摄影中,就有了她独特的审美和画面表现方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慢慢去了解自己的风格,专注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层面上才是关键。可以把你的一些关键词罗列出来,就能看到自己当下的风格了。
去年也有幸认识了两位摄影大师,跟着一起去拍摄,听到很多摄影理念,看到大师拍摄的小细节,以及发现其性格的有趣之处,受益匪浅。
虽然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还是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尤其是摄影师遍地开花的时代。“忘记背后
努力面前”也成了我摄影学习路上的一个指示牌。尽管有很多经验想分享,还是觉得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摄影人,不值得班门弄斧。索性再多积累积累,等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分享。
总结起来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其乐无穷
。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在喜欢的事情上,默默地就会开花结果。你投入多少就收获多少。爱人,爱生活,爱自然,带着欣赏和爱去拍,你所拍的就会有温度,有感情。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日本公共厕所的使用
后一篇:
说说我学摄影的那些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