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经济学入门之供求关系后有感而发。
福岛第一核发电站发生氢气爆炸以后,日本一度陷入核危机。3月23日东京水道局发布水质中的核物质超过了婴幼儿饮用指标,在此消息发布以后,日本民众纷纷抢购矿泉水。超市中的矿泉水柜台瞬时一扫而空。
根据此后某研究所做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发生核物质超标事件以后,日本的各大饮料水厂商纷纷扩大了矿泉水的供给量。各大厂商的总供给量是3月11日大地震发生之前的2倍。但问题处在需求量的增幅要远远大于供给量的增幅。根据该项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对矿泉水的需求总量要比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前扩大了整整8倍。在经历了此次抢购之后,各家超市的矿泉水柜台都空空如也,矿泉水出现断销。此后各家超市分别推出一户只能买一瓶的数量限制。
从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市场原理主义思维模式来看,价格可以自动的调控商品的供求关系,既然出现了物资短缺那么此物资的价格必然会随之上涨。
但事实证明,日本的矿泉水虽然出现断销,但价格却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按照市场原理,价格的自动调整功能是解决稀少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手段。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矿泉水的价格上升到每瓶100万日元(比较极端),那么相信多数人肯定买不起。那么当然超市里的水就不会出现脱销。可是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呢?事实上这将导致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100万的水。而大多数穷人只能喝“毒水”。
虽然,从本次矿泉水的价格调控上可以看出日本的做法有一些计划经济的味道。但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有效的。虽然有人对矿泉水的脱销不满,但至少这是一种公平的做法。要买水请早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到水,进行数量控制。
在大多数时间价格这个市场经济的主轴虽然起到了解决稀少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作用,但价格并不能决定一切。至少从日本的矿泉水事件中可以看到,在决定供给关系时道德和伦理所起到的作用有时候会超越价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