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方财政危机中的财政崩盘预警措施
(原创:徐一睿)
日本的地方财政也曾经辉煌过。1960年代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及“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70年代由田中角荣提出的“日本列岛改造论”等的政策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以道路,桥梁为主的基础建设,带动了日本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的地方经济也曾一度生气勃勃。
可是在经历了90年代的泡沫经济以后,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地方财政危机凸现。近年来,虽然以东京和名古屋等大城市为中心,经济有所回升。但地方上,道路与桥梁等基础建设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靠基础建设来确保雇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崩溃。地方经济疲软,年轻人由于在当地找不到工作,纷纷向大城市移动。地方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和邬桑一起前往的“四姐妹居酒屋”就是日本地方上的一个缩影。
日本总务省发表的地方自治体(政府)经费支出中,用于桥梁和道路等基础建设的普通建设事业费从2003年的18兆2500亿日元一下子减少到2008年的12兆9878亿元。整整减少了5兆多。
相反,由于老龄化以及经济的不景气,扶助费则从2003年的7兆上升到了2008年的8.5兆。其中,生活保护费则从2003年的2兆4345亿上升到了2兆7449亿日元。
在经历了2008年的雷曼危机以后,地方税的税收也开始出现大幅度缩水。从2007年的40.2兆一下子下跌至2009年的35.3兆。
另外,在经历了小泉体制改革中的三位一体改革后,中央政府大幅度裁减了具有财力调整功效的地方交付税。从2003年起到2008年这短短的5年中,一共裁减了2.6兆日元。
此外,泡沫期由第三部门法人机构(日本第三部门法人机构的定义为地方政府的出资比率超过25%以上)从银行借入的旧债,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偿还。日本的地方财政危机凸现。
为了更好的估算地方财政的健全性,日本国会于2007年6月通过了“地方公共团体财政健全化法”,从2009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作为地方财政崩盘的预警措施,导入了4个评估地方财政健全性的判断指标,并导入了早期健全化基准和财政再生基准来对地方财政风险加以全面评估(表1)。
http://s9/middle/64d8cbf0g9692bb3fefa8&690
4个指标中只要有一个超过标准值,就将成为“早期健全化团体”。除去将来负担比率以外的3个指标如果出现恶化就意味着将成为“财政再生团体”。地方政府的财务指标一旦超标,就需要向中央政府提出相应的健全化或者再生计划。
关于4个指标的具体说明:
1.
实际赤字率:显示一般会计中赤字额的比率
2.
连结实际赤字比率:一般会计+公营事业会计的赤字额的比率
3.
实际公债比率:地方自治体以及相关一般事务组合融资的偿还负担
4.
将来负担比率:包括地方公社和第三部门法人机构在内地方政府将来需要负担的借款比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