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好声音》10年,为什么本季没有惊艳的表现?

(2021-08-16 10:23:22)
标签:

《好声音》

那英

王峰

张碧晨

李荣浩

分类: ❤随意娱评

   《中国好声音》10年,为什么本季没有惊艳的表现?

   小编敢负责任的讲,从《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第九季开篇评论就没缺席过,至于,“评论”的好不好,是否被推荐都不重要,只为了记录下当时看到的现场小编自己的所思所想,把看到的亮点说给大家听,分享《好声音》带给我们别样的喜悦和快感。但是到了《中国好声音》第十季,小编的文章愣是开不了头,即便第一期和第二期还在奥运期,小编还是坚持着认真收看“十年盛典”和4+4导师团队的转身画面,当时的感觉就是挺热闹、没亮点,导师们现场的表现力远远超过了参赛的学员。

     原本期待《好声音》十年盛典,能带给我们新一轮的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没想到九年回顾也只是走过场,根本没刺激到人们心中的记忆点,盲选开始后我们也只是看到很多熟悉面孔,虽然《好声音》出现大量的“回锅肉”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这些“回锅肉”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惊艳的表现,倒是助教们的频频转身成了节目亮点,因为有她们的转身会让舞台上学员不再尴尬,而尴尬的助教们口吐莲花依旧无法说服自己的导师为自己喜欢学员转身。这也不奇怪,毕竟导师们和助教们对音乐的理解存在差异,由于年龄上差异自然也有专业上的差异,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吧。《中国好声音》10年,为什么本季没有惊艳的表现?

      按理说,张碧晨、吉克隽逸、吴莫愁和黄霄雲这四位曾经《好声音》的学员,再次回到这个舞台,应该会引起强烈反响的,毕竟她们都是有能力的年轻歌手。可是给观众感觉“她们是来添乱的”小编不太同意这么一概而论,其中张碧晨的表现就可,特别是在点评学员环节,她的逻辑思维和观点,甚至比导师那英还要全面,对此,那英也是对其赞赏有加,认为“她下一季可以直接过来当导师了。”再有吉克隽逸,可能是之前参加了《浪姐2》,且顺利出道的缘故了,此番回到最初的舞台上面,吉克隽逸确实是即放松和自信了许多,而黄霄雲和吴莫愁的表现略显青涩,这不是他两的能力不够强,而是她们此番回来当助教,仅从三期节目来看,确实是没有融入节目当中,明显看出她们与导师沟通存在障碍。

     在四位助教中,除张碧晨是其他都是90后,因此,仅从年纪差来看,四位助教和主导师就是有代沟的,且不说能力相差多少,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喜欢,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因为我们看到,黄霄雲基本上每一次都会转身,就像一个小迷妹一样去支持每一位学员,觉得学员唱得都不错,但汪峰却很少跟她同步,这样没有默契感的表现,其实就是两位导师间是存在代沟的,吴莫愁与李克勤同样也是如此。原本大伙还想看到导师和助教这样配置可以给本季《好声音》带来惊喜,但实际上导师和助教之间互动挺尴尬的,倒也不是全尴尬,那英就比较尊重张碧晨的意见,第二期没完就迅速组团成功,另外迅速组团成功的还有李克勤,但是他不是因为吴莫愁。而是因为自己第一次做《好声音》导师经验不足,见谁都是宝,忘了真正宝贝往往是最后出现的道理。《中国好声音》10年,为什么本季没有惊艳的表现?

      当然关于那英迅速组团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网传的“那英组团成功后,就要离开《好声音》后续由歌唱家廖昌永接管学员。”这件事,那英本人和《好声音》还都没正式官宣,小编不便多说,但是节目组真的像传言那样操作了无疑是作茧自缚。虽然一直以来,有些人不喜欢那英,并且屡屡恶言相向,但客观来说,那英对于《中国好声音》的意义依旧很重大,有她在节目就有“那”味道了,这一点绝对毋庸置疑,能成冠军导师那也是得靠实力。当然,廖昌永是真正的音乐家没人怀疑。但是能否在娱乐性极强的《好声音》上做好导师是另一回事。现在那英的走或留,主动权都系在那英身上。小编自然跟大家伙的想法一样“那姐留下”但那英真的由于“不可抗”的理由非走不可,不要说张碧晨和小二班学员们会凉半截,就连观众都会觉得“没有那英的《好声音》没啥看头了!”因为已经有网友说:“感觉没有那姐的《好声音》没意思了,今年中国好声音质量也不咋地,十年搞成这样不应该啊!”还有网友说:“那英作为元老级人物确实挺让人印象深刻的,好不容易回归,如果中间退出还真有点舍不得!”甚至有网友直接喊话节目组:“你们这波操作,是在毁了《好声音》,这么不把观众当回事,还别办了吧!”《中国好声音》10年,为什么本季没有惊艳的表现?

    小编也感觉到第10季的《中国好声音》已无法复刻曾经的辉煌。因为第十季三期过后,《好声音》的实时热搜也只有2300,累计评论也只有可怜兮兮2.9万条,而上线18天,实时播放量那是更惨只有93.5万。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创”被滥用了,自从,之前的两季,开启了“原唱赛道”涌现出不少原唱歌手,但由于原创本身的内容肤浅和唱功一般化,也遭到了广大网友的吐槽。小编也喜欢原创,但是讲真,原创歌手们表现太一般了,所以在《好声音》这个舞台还是偏向于翻唱,因为,每一首被翻唱经典老歌,一定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而留下来的好的作品,不论是歌曲传达的深意还是作词编曲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当学员们用他们青涩的技巧以及富有对音乐纯粹的热爱,去翻唱一首经典歌曲的时候,总是会能赋予这些歌曲新意,让导师们感觉到新的元素萌芽并且交织于老的经典中的相互碰撞,从而感受到这个学员的音乐表达能力。

     但是,我们看到第十季原创居多,在已经出场亮相学员中也没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冲动,不是因为内容一般化,就是舞台表现一般化。丝毫体会不到“心动”的感觉。因为《好声音》给观众最直观还是声音,而不是学员们原创水平有多高,难怪有网友吐槽,“标准变一变,《好声音》改名《好原创》得了!”

     作为《好声音》忠实观众,深知《好声音》是一档少有的受众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且男性观众远远超过女性观众的综艺节目。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档节目的圈层定位,可很显然,《好声音》并不满足于目前的圈层,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进行突破,这个问题在第八季和第九季就已经凸显,指望着第十季会有所改观。但是今年学员中,95后的年轻歌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完全与基础受众形成了断层。让曾经25-39岁的受众群体,无法再从节目中找到能让自己为之共情的选手。同时也让之初的《中国好声音》所承载的“草根逆袭”的希望也逐渐沦为泡影。

     小编不得不说,《中国好声音》为人们打造了梦想的起点,却也仅仅止步在了起点。面对如此优质的选手资源库,《中国好声音》没能在第一时间建立完备的造星体系,给予选手们合适的舞台资源与良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不仅导致了优质选手大量流失,也让“梦想”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失去了意义。可残酷的是,截止目前,还不存在任何一档综N代可以只专注于节目,不被时代的转向所左右《好声音》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今年的《好声音》倒也不是没有看点,4+4的导师团队,本身就挺大胆的尝试,可能开始显的有点乱,还有点闹,甚至还有点尬,这都不要紧,盲选阶段对于导师们算是热身,等都组团成功才是针尖对麦芒时刻,学员们经过盲选甚至PK抢位成功,也算是经历实战的考验,相信他们在导师调教下和助教们帮衬下都会有长足进步。我们还是要期待他们接下来的精彩,但是实现这些期待的关键是“那英留下,别走”!(随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