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北鼻”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妹妹今年读大二,寒假找了一份家教,给一个10岁的小女孩补课。妹妹说这个小女生挺聪明,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有一天妹妹正在给她讲一道数学题,结果她一边抠着指甲一边说:“姐姐,你考大学很辛苦吧,好好学习有什么用,还不如找个有钱人嫁了。”(13年02月25日 龙虎网)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s/2013-02-25/132726353042.shtml
此帖一出,马上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笔者对此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写道:实在找不出理由指责孩子,其实她没有错,她只不过讲了许多女孩子想讲而不敢讲的话,再说我们那些养女儿的家长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想?!是谁影响了孩子?第一是家长,他们可以装着对金钱不屑于顾的样子,但用女儿换财富的思念早已垂涎三尺;第二就是媒体,只要有嫁入豪门的事件就头版头条,挖空心思的报道和宣传,特别是披金戴银场面的描述更是细致入微,不要说女生心动,就是男生此刻都有变成女儿身的冲动。随你说“不劳而获”,随你说“出卖肉体”,因为有钱才是硬道理。难道不是吗?
对于女孩的这个想法和观点,笔者毫不感到奇怪,也不感到吃惊。但也不感觉到“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幽默。因为,它反映的是时下中小学生普遍的观点,如果此时单一指责家庭教育或指责学校教育都是不理性的,因为它映照的是目前整个的文化疲态。
之前我们见到不少此类报道,在一些对每年都在搞的中小学生理想职业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都是要当大官、做大款。男生们大都幻想着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巨富。女生们大都梦想着嫁入豪门、当阔太太、做大富婆。记得笔者和周围人看到这些,心里都有些惴惴不安,人们感叹国家的希望在哪里?此时,如果把责任全推给孩子们,显然是不应该,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孩子们的思想是天真的、心灵是纯洁的,是大人们的言论影响着他们,是大人们的行为浸染着他们,是大人们的观念教育着他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成人世界,就有什么样的的儿童世界。所以我们见到女孩和女大学生这番促膝谈心的话语,我们显得无力反驳,不是大人们的语言能力差,而是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近些年,我国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由此带来的变化80后人们体会是不深的,他们在睁眼看世界和后来对社会的认知是“本来就该如此”的思维模式。但是对于有经历的过来人,清晰察觉到与此相映照的却是:我们的社会道德在不断滑坡,我们的精神财富在不断回落。追求享受、贪图富贵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准则;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好象歌厅进、舞厅出、餐馆吃、宾馆住、出有车、食有鱼才是成功者的生活。而埋头苦干则被指为老套、踏实做事被指为傻冒、当工人被视为无能、做农民更是没用。就是在大人们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无意间把烈日下的建筑工人和寒冬里清扫马路的清洁工视为下贱,低人一等,即便是为了学习,也会常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像他们一样的没出息。更糟糕的是它不是少数,而是普遍现象。其中也包括了我和你,这里我们无需将自己摘得清清楚楚。因为,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么现实和功利?
曾经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受益了,但今日已经时过境迁,“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却更有时代感。因为,现实中百姓的孩子研究生毕业也是一样求职无门,官员的孩子初中毕业安坐办公室。至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而这种直接的事例教育,在家长那里多少还有些“羡慕妒忌恨”,而在媒体上却是彻头彻尾赞美,不仅如此,还添枝加叶,因为越绚越八卦,才能抓眼球,这可比讲一万遍大道理、讲一千次的崇高理想要管用得多。在学校李道德教育课一周不超过两节课,在家里即便有心的家长也讲不出什么道理,即使有也基本上365天不翻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不愿意刻苦学习、不想认真读书,而希望生在高官、大款家庭,嫁入豪门为妇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我们无需对这个小女孩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环境做进行探究,也无需对于此帖真伪或是否有夸大其词做重新的考量,因为我们有一百个理由说明它存在,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像这样的社会心态,追求这样的生活目标,这个社会还有前途、还有希望吗?孩子是国家之未来,孩子从小时的认识将会在方方面面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常常指责教育如何如何失败,其实,对孩子理想教育的失败,将是最大的失败,设想那个民族能从孩子教育的荒芜上建立得起辉煌的国家。
人们常说:“道德教育要适应社会”,“道德教育要接近生活”。当我们身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我们依然要提出道德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应当承认,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它是要受物质的、现实的生活的制约的。德育的现实化,或是说,从现实出发,适应于现实,它只是要为它所面对的可能世界、所选择的理想,确定一个范围,道德教育就在这个可能范围内拟设、选择其目标,并把个人与社会推向这个目标。为此,道德教育的现实化,并不是把现实作为不可逾越的对象,不是把道德教育的作用只看成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复制与重现,这种现实的出发点只能是对现实的改造与推进。具体说,它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这种观念,需要在强化道德理想教育的同时,关键是要深化改革、彻底打破城乡界线、彻底消除职业壁垒、透明社会就业用人门槛,真正实现所有的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只有也只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实现人生的目标。这才是社会之幸,国家的希望。文/随意【原创】
感谢新浪草根首页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