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日晚7点多,温州平阳中学高二学生余某从校园一高楼上坠下,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家属觉得孩子死得很蹊跷,随后警方介入调查。昨日,警方通报了调查结果:排除他杀,系高坠死亡。(13年01月30日 现代金报)
一个优等生余某就是因为在上课时偷偷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收了课外书,并要求余某到班主任那里写检讨书。余某的表叔认为,老师当时曾用语言刺激了余某,没有做到好好地去教育引导,一味地批评刺激,导致了这次悲剧的发生。老师严厉责骂或批评受了刺激选择跳楼自杀多少叫人有不解,
但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不要说他是个优等生就是普通学生也一样让笔者惴惴不安,悲剧带给我们内心的伤痛久久无法释怀,同学余某在外人眼里是家里很乖,学习成绩很好,然而他瞬间消失留下的只是影子。究竟什么原因致使他决绝,以至于不能自拔选择自杀?恐怕永久是个谜了。
现在人们知道了,每个人都可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至于老师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对别人来讲可能稀松平常但用在余某的身上可能就是如雷贯顶,严重的伤了自尊。如果此事要怪老师也只是方法欠妥,没有对症下药。那么这么好的一个学生选择自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个体自身及社会三个方面。
其一“选择自杀,说明他们由于抑郁出现了精神空虚和价值混乱。”往往在此类事件中,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太大,正面情绪太小,个人性格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其二,性格偏于内向、孤僻、敏感的人,承受压力后,不愿和家人朋友沟通,且对事情的负面考虑得更多一些,时间一久,其内心的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易选择自杀。叶老师基本就是竖着一种。
其三,家庭是否和睦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下,一旦心理遭受挫折,又缺乏正确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抑郁在所难免,人生的惨剧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在当前的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压力加大,高级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其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要说的是在其中,中年知识分子,思想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应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改变,两者之间难免会有冲突,这些都会引发个人的焦虑情绪。如果再加上工作长期得不到提升,更加会导致对所处的环境、从事的工作或追求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从而出现精神上的空虚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和改变。
品学兼优的学生本可以更好地排解内心的隐忧,何以如此抉择?我们该有高度的警觉。不可忽视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和适当的干预,积极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并引导个体进行自我身体调节。勇敢的面对挫折,理性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放松和解压,提高自己的应激能力和耐受力,力求不为环境所左右,不为他人所干扰。
余某的自杀,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任何人不论遭遇多少生活的不幸和艰难,不论遭遇多少精神和思想的困惑,都不该以生命为代价而结束一切,不仅仅是教授和高知们。我们在悲催和忧思之后,只能望着余某远去,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所以,坏的情绪并非那么坏,好的情绪也不一定很好。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性没有善恶之分,情绪没有正面负面之分,只是我们的文化环境让它有善恶、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而已。
我们的主流文化,或者说是世俗评价标准,往往把所有的都区分为好和坏,对和错,结果我们都感到压抑,为什么?因为我们人都是感性的,人做什么事情不是被我们的感觉所驱使呢?但我们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是高度理性化的。
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是没有对错分类体系的,小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的是完全饱满的,是完全的自我接纳的人格,直到青春期以前,所有的努力就是让别人喜欢,但同时努力就是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让别人看到“不好”的一面。
事发后,平阳教育局分管安全的党委委员游兆武介绍,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非常重视,采取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这一系话我们现在听起来已经一点都不陌生,只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意识总是“马后炮”。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