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东城区景泰东里4号楼的一对母子已有近两年没在小区露面。前天上午,这对母子的尸体在其家中被发现,母子两人均已死去多时。昨天,警方提取了死者使用的冰箱抽屉和其他生活用具进行检验。(1月24日《北京晚报》)
这是一篇让人看完后心很冷的报道,笔者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这对母子的死因是警方探寻的重点,不过笔者注意到人们所关心的却是母子死亡两年之久为何才被发现,无论如何在喧嚣的都市中这对母子的死亡现场的画面感是极具震撼力,它像一种无形外力撞击着每个人的心脏,撩拨着每个人敏感的神经,人们对社会现状,人情、家庭,邻里关系发出拷问,甚至有人直接指责邻居失职,虽然这样的指责不太靠谱,但它毕竟提出了我们的社会究竟该有怎样的邻里关系?因为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邻里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曾经大杂院的邻里间的和睦场景不见了,不要平时的走动就是逢年过节的相互间的问候也变的少之又少。那时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帮衬,现在即使“水漫金山”只要不殃及自家,人们也会泰人处置,好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气定神闲的样子。这是城市建设带来的败笔,强调私密性,阻断了人际间的正常交往,不要说住上三、四年邻里间不知姓氏名谁,就是住上十年八年张冠李戴也是常有的事,因为住上了高楼的人们,住在楼里,门对门的、楼上楼下的根本不串门。人们一回家就“哐”的一声锁紧房门。其实住久了,大家也并非完全形同陌路。都会彼此知道姓什么,在什么单位工作,有了粗浅的了解,见面的时候也会打声招呼,但除了那些简单的公式化的问候,就再也没有什么过深的交往了。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奇怪啊!是啊,那个邻居,和我们仅仅两三步之遥,我们是天天经过他家房门的。
高楼里的邻居之间一般无事不登三宝殿,从不会有谁专门为了串个门去邻居家坐坐,即使有事情,也只是敲开门,站在门口三言两语的把要说的事情说完就走了。大家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每天吃完晚饭,要么自个出门在街上散散步,到了某个特定时间就匆匆赶回家看电视剧;要么就不出门,各自围坐在自家电视机前欣赏两个电影大片或频频按动电视遥控器消磨一个晚上。人们只需关在家里自娱自乐,几乎不会走出家门去进行邻里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我也渐渐习惯了这种冷漠和生疏,不再盼望以前那种四邻为家的感觉。笔者在这里说三道四,其实想来自己有何尝不是如此?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已经形成人们的行为惯性,笔者不太信母子长期没有露面邻居没有怀疑,从房间里溢出的恶臭,招来无数的苍蝇居然能够坦然接受,其实他们有过想法也有过冲动,可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作祟,他们最终还选择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古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如今应该是“比邻若天涯”了,“邻居”成了一种住处关系,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常常讲什么“私密性”这是一种人们应有的权利。也正如此原本可以邻里间举手之劳就可避免的一场灾祸,由于不能及时伸出援手导致一场悲剧或者惨剧,我们常常听到人家锅碗瓢盆叮当响,闹翻了天很烦,但也懒于出手。古时曾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质是说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今天,邻里之间的交往却渐渐疏远了。如今,人们开始关注楼盘的人文环境建设,关注邻里关系。邻里关系就是人文环境的表现之一,邻里关系如何友好相处是一个心态问题!
母子奇怪之死,还有一点值得商榷,有了一把年纪的人都经历过曾经如何对待外来人口的管理模式,外地来个亲戚,马上就会有居委会的人告知马上办理暂住手续,目前包括北京在内城市都放宽了这方面的管理,说起来应是社会的一种进步,那种管人、卡人的城市管理的确不可取,但对人的服务理念也从未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也未形成。
事实上由于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越发的重要,不要说他们给城市带来多少麻烦,就是他们自己身处这样一陌生的城市,全新的生活环境,有太多的未知,也需要我们帮助,排忧解难。换言之,也许人性化的管理就不会导致母子俩惨死,更不会让尸体两年后都已风干的怪事出现。文/随意【原创】
感谢新浪草根首页推荐
感谢新浪博客首页(草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