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谁该反思?

(2012-12-10 09:00:40)
标签:

杂谈

120救援

车辆不避让

伤者死亡

分类: ●随意社评
   

 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谁该反思?

文/随意

 


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谁该反思? “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这是120急救中心王医生昨天发的微博。王医生说,7日晚6时许,田村北路一名年过五旬的骑车人不幸被轧成重伤。王医生随车抢救伤者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一路上鲜有车避让,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在她面前逝去。(12年12月09日《北京晚报》)

  说实在的这样一条消息实在叫人有些纠结,因为这里有太多叫人难以言表的心情,笔者注意到,媒体将伤者逝去指向是没有车辆避让所致,显然有些不切合实际。笔者特别留意过自北京分号限行以来,一周内最堵车的不是周四和周五,原因是周四现行尾号为4和9,而尾号为4的私家车有较少所以这一天的车流量是一周内最多的,而周五外出的车辆都回城。事故当天,时间又将近晚六点,正值晚高峰关口,不要说有交通事故,就是没有,田村北路的事故段也是北京“爆堵”的路段,司机朋友都有体会,车辆不堵时前后车还可以做到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但是到晚高峰前后车通常都要的很紧,车辆前后相距不会超过一米,换句话讲此时就是想打方向盘向一侧贴都非常难,所以能给救护车闪出通道几乎是不可能。

    笔者承认社会用车和私家车不避让救护车救火车等特种车辆的现象十分严重,但是7日爬行在田村北路的车辆密度一定远高于停车场。所以车辆不是不避让而是无法避让。问题一说到这里就是一个死结,挺难解。问题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北京晚高峰交通“爆堵”不是才出现的,长期以来百姓深受其害,交管部门伤透脑筋。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就连缓解的迹象都没有。而且北京的交通随着有车一族的不断壮大越发显出脆弱。高峰期没有交通事故车辆行驶似蜗牛,一旦出现事故哪怕是轻微事故瞬时间马路就成为停车场,绵延几公里。这种现象已经是常态,车辆几何似的暴增与落后的交通设施已经成了一对极为鲜明的矛盾。

   所以出现在田村北路始发地到武警总院沿线的交通爆堵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交通管理部门为什么不做出迅速反应将其沿线路口实施临时管制限制更多的车辆涌入“绿色通道”究竟是没想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从来就没有预案?值得深思。我国目前救援还是地面为主援救为主,实际上他已经显现出极大的弊端,虽说现在北京各大医院都有直升机起落平台,恐怕从建设完工至今也没使用过,对此我们不难看出早就有了想法,只是相关法规还没有放开或者没有到位,也就是说空中救援从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脱节,其实空中救援也不可能到达事故地点,但它确实可以更快捷、更及时,但是由于救援成本昂贵把这条生命的空中走廊无形中搁浅,人们始终处在只有心动没有行动的尴尬之中。

   作为发展迅速的中国,生命救援的的落后越来越不合拍。作为北京或许表面上距现代化大都市越来越近,但是对生命救援或者说对生命的敬畏却相去甚远。它不仅反映在是否避让救护车。120救护车时常被堵,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其原因有两方面:很多人主观上存在对救护车这样的“特权”车辆的不信任,甚至是排斥,潜意识里认为他们是为“私”而不是为“公”,笔者就亲眼见过贴有红十字救护车到鱼塘拉鱼后响着警笛一路狂奔,由此,其不仅没有避让救护车的意识,甚至有意挡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众规则意识的缺失,对于执行急救任务车辆享有的优先通行特权,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严格的执法来引导公众的行为。

   也有一部分车主认为,不能确定救护车是不是真的有急救任务。很多人以为救护车很“牛”,想闯红灯就闯红灯,救护车是“救命车”,其实只有在执行急救任务时,且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享有一定“特权”,一旦任务完成,急救车就和普通社会车辆没有任何区别,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急救中心会上路督察和进行监控,如果司机在非执行任务时私自鸣笛,会受到严厉处罚。

   在这起事件中交警与120的联动不及时没有小的组织过多的车辆涌进事故路段和救生通道在某种程度上交警的及时出警要比120还要打提前量,因为对于即时的路况信息交通部门更容易掌握第一手资料,看来120对接警有“三个1分钟”要求:1分钟接警、1分钟派车、1分钟出车。那么交警的行动要在指挥中心的调动下赶往始发地和相关路口,为120的救援保驾护航,所以在要求提高民众避让救护车挽救生命自觉的同时,还要从打造立体化救援体系下功夫。文/随意【原创】

感谢新浪草根首页推荐 

感谢新浪博客首页(草根)推荐

 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谁该反思?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谁该反思?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谁该反思?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谁该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