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央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及电视节目。集中地展示了10名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颁奖仪式的设计的颁奖一次次把人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每一次“老师好!”的问候语此时是那么感情至深。说实话本人许久没有这样流过泪了,其实,从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开始,笔者就关注着,但由于丑恶现象的不断出现,被许多人忽视了这个最美的群体,老师们的事迹果然感人。从宋玉刚扎根雪域高原,日多乡中心小学就是他的全部。宋玉刚的事业就从这里开始,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宋玉刚忙得不亦乐乎这就是他的全部,许多时候忘记了吃饭,饿了就买些方便面。细心的藏族老师看见了,便邀请宋玉刚到他们家吃饭,拿出酥油茶、风干牛肉等招待他。他的大爱浸润了学生,也深受学生、家长和乡亲们的爱戴。尽管以前曾多次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们的事迹所折服。当宋玉刚父母颤颤巍巍端着奖杯走上颁奖台为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颁奖老泪纵横的场面,笔者还是被触动了,老少三代人只有这个机会相聚,感受短暂的家庭温暖。老人家第一次见到儿媳妇和孙女。
接下来每一位最美的教师的事迹都会触及我们的灵魂。笔者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堪称圣洁的乡村教师,值得我们仰视然而我们是被感动了,却很难体味们的艰苦与贫寒很难触摸到他们心中那份坚守与光荣。我们看到就在仅这10人当中,就有半数身有残疾或曾罹患重病还不要说这个群体的全貌。
他们当中有的人担起了几个人的职责,独自支撑一所学校几十年,却由于学历、培训不达标,而迟迟不能甚至无望“转正”。他们的收入不要说和科技人员、公务员相比,还不如当地普通职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的家庭靠爱人支撑,治病靠借贷。我们在被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之余,是否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虽然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方面,作出了持续努力,进入公办教师序列的农村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差距。但是还相当大的差距。
“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偏远乡村和草原牧区的学校,就算有一些教师愿意去,但是去了后能不能适应也是个问题。而那些在当地坚守多年的老教师却因学历等条件不合格不能“转正”,因而收入待遇太低。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拿出办法解决这些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并尽力解决这些村小的师资问题。
这些年来,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在改观,但仍然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是已经“转正”的农村教师,其工资收入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同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上世纪60年代,远赴“三线”建设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留在城市的职工,偏远地区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发达地区。这一合理思路也应用于教师的待遇安排。再有,乡村青年教师的住宿、食堂,年轻女教师的安全等也必须一并考虑,以吸引高素质的有志青年去乡村长期任教。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留守儿童、农村人口流动给教育增加了难题。而城乡差别,部分农村教育发展不上去,也是人口涌向城市的原因之一。这需要各地领导用智慧来统筹解决,而不是把村小、乡中撤并了事。要知道,撤并后县城中学的“大班额”不仅让教学更困难,过早离家寄宿还会给孩子身心发育带来障碍。
农村状况是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而乡村教育又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认识,改善农村教育是绕不过去的课题。要办好偏远乡村小学着实不易,但是再难也不能放弃。笔者老实地怀着无比崇敬心情看完颁奖仪式。静下心来想人民教师这个职称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既是职业价值的标尺同样也是老师们养家度日的基石。
他们是乡村最美的教师,他们不是神是普普通通的人既是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乡村教师评定职称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政府和社会又应该做些什么?催人泪下的晚会之后又会怎样,是否感动之后依旧如故,有时笔者感叹中央惠农政策每年都有新举措,为什么这些乡村教师却始终没有阳光雨露,收入低,转正难困扰着他们,他们无怨无悔,但不见得不闹心,其实即便给他们涨了工资她呢并也都会神吃俭用贴补孩子。
乡村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这个重要而又庞大的群体,特别需要制度的呵护。因为仅靠“情怀”无法支撑整个行业的根基,仅靠“奉献”无法让他们长期安于乡村教育,而职称、住房和接受继续教育等,无疑是满足他们诸多诉求的重要途径。从目前看起,关注乡村教师的事业、生活和学习状况,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的呵护与关爱,要在实际行动上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
如在职称评定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遵循着平等的标准显然不合理,然而,恰恰是这种“平等”,带给他们事实上的不公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三条“拦路虎”横在乡村教师评定职称面前。
一是指标少。“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25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县城学校的指标是60%,农村学校是35%,你说合理吗?”按照惯例,每年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那位乡村教师坦言:“我校够资格参评的教师有30多位,如果一年一个名额,至少要等30年!”如果,这些乡村教师的闹心事得到解决无疑让这些最美教师多了一份从容和坦然。中国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