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钢琴演奏家之死的悲催和忧思

(2012-06-19 08:27:42)
标签:

教授

坠楼死亡

声音

杂谈

分类: ★随意时评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之死的悲催和忧思

文/随意

 

 

  

钢琴演奏家之死的悲催和忧思  6月16日下午2点左右,北京红山世家小区一名绿化工人在一栋居民楼北侧的草丛中,发现一名男子的遗体,随后该工人通知了物业,有人报警。中央音乐学院一教授从17层的家中坠楼身亡.死者身份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吴龙。中央音乐学院亦证实此事,称正在协助警方工作。昨日,中国音乐学网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吴龙从自家住宅17楼跳下,不幸身亡,享年52岁。”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负责人还表示:得知消息后,校方第一时间和家属取得联系,由于“是家里的事”,校方不便透露更多。(6月19日《新京报》)

  吴龙教授的不幸,令他的朋友感到震惊,为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型钢琴演奏家”而感到惋惜。吴龙教授是一位享誉世界音乐舞台的杰出歌剧声乐艺术指导,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欧美同学会会员,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艺术博士,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音乐硕士,美国音乐荣誉学会终身会员。

  他5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在上海登台演奏全套肖邦练习曲和前奏曲。1979年考入总政歌舞团,同年被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 1989年应邀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任音乐访问学者。1990年攻读音乐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获院长奖学金入该校攻读音乐艺术博士学位,《黄河船夫曲》、《爱之梦》、《松花江上》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吴龙博士是历届在罗马和台北举办的世界华人声乐大赛特聘音乐指导,其高超的琴艺曾在歌剧之乡的意大利受到热烈喝彩,被欧洲日报誉为“华人之光”。吴龙教授的成就有目共睹。

  然而年仅52岁正处于黄金阶段的他却独自离去。“这怎么可能?”很多人不相信这个事实,因为在同事眼中他是爱音乐爱生活的老实人,在朋友眼中吴龙教授是一位乐观、积极,很爱他的女儿的人。所以,对于他为什要选择“跳楼”多有不解。至于院方已经说出是“是家里的事”人们也就不便无端揣测,当然也是出自于对吴龙教授的尊重。

  52岁,正是一个男人如日中天的黄金岁月,作为大学教授、学者吴龙结束生命的决定,让熟悉他的人都禁不住扼腕叹息。人们对这位与朋友“一起工作,一起消遣,电话煲粥,谈天侃地,彼此视对方为真正的朋友”和“开朗、热情”的教授的死,实在无法释怀。而事实上,像大学教授吴龙自缢身亡,并非个例。

  近年以来,教授自杀事件屡屡发生:

  200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师文力从办公楼坠下,当场死亡;

  2007年1月,年仅45岁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一女教授自杀身亡;

  2008年5月24日,年仅46岁的重庆大学教授李志良坠楼身亡;

    ......

  2012年3月16日,年仅39岁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曹廷炳教授从科研楼A座9层男厕所坠楼身亡。

  人们常常在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面对困境和压力,选择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实在是不应该呀。然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选择自杀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高知人群选择自杀呢?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个体自身及社会两个方面。

  其一“选择自杀,说明他们出现了精神空虚和价值混乱。”往往在此类事件中,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太大,正面情绪太小,个人性格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其二,性格偏于内向、孤僻、敏感的人,承受压力后,不愿和家人朋友沟通,且对事情的负面考虑得更多一些,时间一久,其内心的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易选择自杀。

 在当前的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压力加大,高级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其身体也在转型,在其中,中年知识分子,思想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应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改变,两者之间难免会有冲突,这些都会引发个人的焦虑情绪。如果再加上工作长期得不到提升,更加会导致对所处的环境、从事的工作或追求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从而出现精神上的空虚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和改变。家庭是否和睦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下,一旦心理遭受挫折,又缺乏正确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人生的惨剧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富有知识和无数光环的他们,本可以更好地排解内心的隐忧,何以如此抉择?我们该有高度的警觉。不可忽视对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和适当的干预,积极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并引导个体进行自我身体调节。大学教师同样要增强理性地面对问题的能力,理性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放松和解压,提高自己的应激能力和耐受力,力求不为环境所左右,不为他人所干扰。

 吴龙教授的离去,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任何人不论遭遇多少生活的不幸和艰难,不论遭遇多少精神和思想的困惑,都不该以生命为代价而结束一切,不仅仅是教授和高知们。在悲催和忧思之后,我们只能望着吴龙教授远去,究其原因对于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人们祝愿他一路走好。往后的日子里伴随着独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牵动人们的思情,因为它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次的震撼。文/随意【原创】

     

  

感谢新浪博客首页(校园)推荐 感谢新浪草根首页推荐

钢琴演奏家之死的悲催和忧思钢琴演奏家之死的悲催和忧思钢琴演奏家之死的悲催和忧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