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以个大皮润、甘甜酥脆畅销全国各地。仅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每年吞吐至少数十万吨。作为烟台红富士的主产区的栖霞和招远,年产苹果十几亿公斤。记者调查,一种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被当地果农大量使用。这种药袋将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药末直接与苹果接触。对于所用药物,药袋生产商和销售商都讳莫如深,当地果农和农业合作社人员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新京报6月11日讯)
这样漂亮诱人,让人垂涎欲滴的红富士居然是有毒的苹果。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恐慌,为了验证百姓具体是什么反映。笔者还就真的到附近两家比较大的农贸市场转了一圈。果然反映强烈,商贩们感受到此次百姓们对红富士的抵制,比抵制菲律宾香蕉还要强烈,即便有的商户不出售红富士,也一样受到牵连。人们开始避开那些又漂亮外表的水果,慢慢的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越漂亮与有毒,歪瓜裂枣才是纯天然。
笔者此时特想了解商户们的心情,想了解在他们这个环节上对毒苹果的反映,但是笔者没有轻举妄动,想来人家也是受害者,正在闹心和堵心,此时套口风恐怕是除了找打,找不到任何便宜。
眼下在国人不可以吃的黑清单中又多了“红富士”,人们不禁感慨除了红富士还有多少诱人水果不能吃?是不是又要教百姓自己如何提高识别有毒苹果能力,或者再给百姓提供一套鉴别有毒苹果的检测工具?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这是我们监管部门和专家最擅长做的,扮演着事后“诸葛”。
关于“有毒红富士”,这次媒体又走在了监管部门的前面,多少有些让我们政府相关监管的脸有些挂不住,五官即便还在原位估计也是拧巴的,不过笔者这次没估计对。想当初诸葛亮导演的“空城计”退数十万大军,成功后还吓出了一身冷汗。而我们的农业部的官员,显然要比诸葛亮的定力高得多,就在面对农产品过度使用农药的讨伐大军打上门来都要掀翻办公桌的时候。他们还在那里轻摇羽扇的说:“根据去年农业部全国抽查的结果,农药残留合格率是96.8%,农药残留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称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这种临危不惧的态度着实叫人佩服。
在他们眼中有毒的红富士不过是漏网之鱼,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还呼吁:要对果农理解和宽容。其实如何对待果农我们用不着官老爷们假装善人,我们自然会对农民兄弟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最大的友善。因为,人们知道看似源头在果农,其实根子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如果说这次红富士风波导致苹果都烂在果园,谁是“坑爹”的主,算不到百姓头上,而恰恰是监管的不作为害了果农。
这里笔者不会说:是农民受不住利益的驱动还是农民之间竞争激烈,所以要昧着良心追求美丽的外表以提销量?在坑人。因为推广农业科技是政府一直在做的工作,而导致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化学药品来任意改造?是道德的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都应该是政府监管出了问题?中国缺少的是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吗?不是!而是缺少具有执行力的人,由于监管的弊端,极有可能让烟台“红富士”这一品牌毁于一旦,且不说苹果产业链会受到多大的冲击,就是辛辛苦苦多时的农民都有可能面临收入全无的窘境。
为什么一种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被“中国苹果之都”栖霞和招远果农大量使用。人们不禁要问谁又是后面的推手?连当地果农和农业合作社人员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可为什么这种药袋仍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并不断呈扩大之势。由此看来苹果之都出现大量毒苹果,根本不是什么意外。“红富士”也不是漏网之鱼,因为有毒袋子不仅包裹着苹果,还包裹着监管的灰色和不作为。
然而让人们哭笑不得的事远没有结束,“药袋苹果”被曝光后,记者把来自小作坊和苹果园的数十个药袋带回北京,试图联系检测机构,检测是否含有退菌特、福美胂。然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市农药检定所等多家检测机构,都表示难以检测。那些当地百姓都要戴着口罩和手套才敢使用,使用后明显有刺鼻气味的药袋,众多的农药检定机构都表示难以检测。那么人们自然要问农业部发布的“有害”与“无害”靠谱吗?市面上又有多少由于难以检测的原因贴上无公害纯天然的标签的有毒水果呢?
这中间让人深思,工商等部门在当地都明确规定不允许卖这种违禁药袋,而很多店铺还是继续秘密销售,都知道药袋会产生农药残余,还是继续用,更甚至当地农合社理事长开场生产这种药袋,这样目无规定,是对百姓健康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烟台苹果知名品牌的损害,实在让人愤慨。小小的“红富士苹果”,牵动着众多百姓的心,如果将桌上的苹果与农药残余相连,相信百姓会选择少吃甚至不吃。果真如此,受伤害的不仅是百姓,更是当地品牌的损失。
但是,“红富士”这样的事情是可以杜绝的,亡羊补牢犹未晚,首先是官员要自省,最好是能感觉有揪心的痛;然后再加强果农的教育和帮扶,从根本上保证苹果质量问题,从宏观上维护和推广苹果品牌,才能使烟台苹果长久地做大做强。实现这一点不难,只要解决一点便可,那就是彻底根除监管部门的“懒政” !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