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湘乡市,也有一个曾张开臂膀去接坠楼同学而负伤的青年,他叫易亮,今年23岁,是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信息学院2010级自考生。因为一场见义勇为举动被人们所熟知。(《北京晨报》03月06日)
报道中讲述了2011年4月9日发生那一幕。这一天受班主任的嘱托,同学彭凯邀易亮一同去看望患有抑郁症的同学张颐(化名)。两人来到学院宿舍楼,发现张颐站在宿舍7楼楼顶边缘欲寻短见。彭凯赶紧打电话报警求助,易亮则大声劝说张颐不要做傻事。不幸的是,张颐还是不听劝阻,从楼顶纵身跃下。易亮估量张颐落下的地点离自己有3米远,他来不及多想,便一个箭步冲过去,张开双臂想接住他。“咚”的一声闷响,张颐的身体重重砸在易亮的右臂,落地身亡。易亮当场昏迷,等他醒来时已躺在长沙市第四医院的手术台上抢救。经医院检查,易亮被砸成重伤,肩、颈、肋骨等十多处粉碎性骨折。
我们或许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我们或许也看到太多的无奈。
笔者注意到,在所有的帖子中除了赞扬还有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人们的确习惯了用见义勇为者所挽救的生命来衡量英雄壮举的价值几何,似乎认为,因为他没有接住同学就不是英雄,似乎他没有牺牲也不该成为榜样。有人甚至挑刺的说,面对跳楼的施救要靠智慧讲科学,“为什么是接,而不是推呢?”好像在瞬间2、3秒钟就可以找出一套完整施救方案,这恐怕只有超人“蜘蛛侠”和有“乾坤大法”的张无忌才能做到。可惜那永远是美好的传说。而在现实中更多是靠人性与本能,易亮没想当英雄,也不想做榜样,那一刻他只想伸出臂膀或用自己的身躯缓冲跳楼同学的下坠,他不想叫同学死,也没打算自己亡。然而此举的危险他不会不知道,7层楼顶数千公斤冲击力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但是他冲了上去。就凭这,他就是英雄,难道这种大无畏精神不该赞颂吗?虽然没救得了人,但是那一瞬间人性的绽放就不是光辉吗?
然而,在后来的近一年中易亮感受到了人世间冷暖,他也看到了由此给家庭带来的债台高筑,为照料自己父母辞去了工作,住院期间,跳楼同学张颐的舅舅、伯父来看望过易亮,对他表示感谢,并送上500元钱,但被易亮婉拒。学校的领导、老师、同学也多次来探望他,并承担了6万多元的治疗费用。这一点叫他感到温暖和欣慰。然而他不愿看到自己的受伤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父母为照顾他辞去工作是无奈,举债7万多元为他疗伤的艰难生活也是无奈。或许他自己对当初的举动无怨无悔,对学校尽职尽责人性化关怀深感谢意。可能他自己真的无所求,但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全部吗?
作为社会的有关部门,此时处于失声的状态实在不应该。难道还要研究他的举动是否为壮举?难道还要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节是否见义勇为,如果一个人因为英雄行为而陷入困境,如果缺失救助,那是一种社会的羞辱。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英雄,而社会同样有责任来保护英雄生活的尊严与体面。只有当我们把英雄归属于社会它才有更大的意义。特别是时下社会道德触底,人性的淡漠时,对易亮同学的救人举动以及折射出来的英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扬就尤为的重要,社会需要培育英雄精神的土壤,让博爱和崇高的人性美焕发光芒,使之成为社会良好风尚的风向标。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