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4日 《现代快报》报道了河南省漯河市第15中学师生互行鞠躬礼的消息。看来反响不错,赢得了比较多的好评,笔者此时也是为此叫好的,因为近一段时间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校规过于极端,做法也过于离谱,在笔者看来有的校规非但起不到净化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而在激化矛盾使问题升级,
“现在孩子一回到家,首先向我们问安。就是走到大街上,见到老师也弯腰行鞠躬礼。”
“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变化很大,他们感觉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是不忠不孝。”
这是来自记者采访家长得到的只言片语,但是不难看出漯河市第15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已经初见成效,也成为了全市各校的典范。人们说这是“另类”校长王郑生的“别样”教育。“同学们早上好!”“老师早上好!”一句温馨问候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至于怎么“别样”用校长王郑生讲,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都有16名师生,用中国传统的鞠躬方式,在大门口欢迎师生,早、午、晚风雨无阻。”王郑生告诉记者,这一践行《弟子规》的礼仪,自他任校长3年多来一直在坚持。不仅是在校门口,就是师生相见,也相互鞠躬问好,老师每天上课前,还要抚摸每名学生以示亲昵。
收到的效果什么呢?答案是:学生中原有的随地吐痰、说脏话粗话、吸烟、打架骂人、乱丢垃圾等等诸多不文明现象不见了,学生知道感恩了,知道孝亲尊重他人了,知道爱护校园环境了,同时也知道努力学习了。
笔者以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师生互相行礼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礼貌行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礼仪文明。为继续传承这一礼仪规范,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学风,营造师生互重的和谐氛围,就在人们认为上课行礼制度,在中小学是常规礼仪都感到多余的时候,特别有些大学就连最基本的都没有了,被忽视了,尤其是在上大课的时候老师来便来,走便走一起从简。就别提师生在校园见面互相行礼,如果真的有那么一次才是怪事呢。
但是恰恰被许多人视为多余“见面礼”甚至被许多人看作“迂腐”或“虚情假意”。而在漯河市第15中则认为这是必要的,它实实在在地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尊重、平等、互敬成为这里师生间交流良好平台。实际上,鞠躬礼虽然看似简单,但它通过重拾礼仪制度,发现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让同学们敢带丝丝暖意,也可以帮助老师激发内心的对学生们喜爱。我们可以设想当学生们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投入一天的学习生活,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同时,可以让老师增强荣誉感,感到被尊重,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好的状态授课,从而提高授课质量和授课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生基础的道德素质,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笔者相信漯河市第15中全体师生行礼制度长期坚持,不将此当做一种表面的形式,而能深刻体会其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切实打造尊师重教,师生互重的和谐氛围。在这样校园气氛内,手机一定不会成为难解的谜题,同学们自觉性不会叫老师费神费力“没收”和“销毁”。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