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祯皇帝真是命运多蹇?

(2011-07-18 02:19:26)
标签:

崇祯

大明朝

草根大讲堂

随意漫谈

杂谈

分类: ◈随意漫谈

 崇祯皇帝真是命运多蹇?

文/随意[原创]

 

 

      

           在中国历史上亡国君王大都是被后人千骂万唾的主,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崇祯皇帝。不仅如此,崇祯还非常被后主李自成所尊重。几百年来还被后人们所赞颂,这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人们承认崇祯是个亡国君,但同时也认为他不是昏君,甚至认为让崇祯背上亡国之君的名声实在是不够公平。笔者也有所同感,也常有对他起怜悯之心,甚至感叹他有些生不逢时。可一想,虽说他还是个好皇帝,但是终究没能使大明帝国走的更远,相反却断送在自己的手里。其实这样解读崇祯多少有点悲情之感。

       崇祯皇帝真是命运多蹇?
      说到明朝的败落应当说是从嘉靖皇帝之后,在300多年的大明历史中以到了中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奸臣宦官当权,贪官污吏横行,而几位皇帝却深居宫中,常年不理朝政,1627年只有16岁的明思宗朱由检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朱由检是朱由校的异母兄弟,但是崇祯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截然不同,他目睹了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种种灾难,决心要重整纲纪,使大明王朝得到中兴。

       即位后朱由检,也确实不像前几位皇帝沉溺于酒色,而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可以说把整个身心都扑到了朝政上,然而这在他以后的施政过程中,举步艰难。说不好是崇祯的运气实在是太坏呢?还是大明朝帝国就当该绝?

       首先,是在中国的东北部满族贵族建立了后金政权,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开始了不断兴兵南犯,骚扰明朝边境,使得原本就风雨飘摇大明朝通天塔开始进一步倾斜。

       其次,为了抵御外侵,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国库空虚,难以支持军饷。想靠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手中的大量财富来解难,但是没有一个肯出钱的,反过来只能把沉重的赋税压在百姓的头上。

       其三,那些年,汗、老、虫、雹灾等自然灾害一个接一个,连年的灾荒把大批的农民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其四,1628年大明朝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它已势不可挡的燎原之势,迅速燃遍了大半个中国,由此彻底动摇了大明朝统治的根基。特别是1644年年初,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占了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同年二月起义军又攻克了大同,向北京迫近。大明朝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为什么这么一个有德行的崇祯皇帝,在位17年,励精图治却换来如此悲惨的结局呢?恐怕只用“命运多蹇”四个字来解释多少有些说不过去,如果把明朝即将灭亡都推到前几朝的统治者也不是太客观。因为崇祯毕竟在位17年,除了客观因素难道就没有崇祯皇帝的主观因素吗?显然不是,笔者以为,与其说崇祯皇帝多有命运多蹇,倒不如说崇祯皇帝执政中的短板所致。后者才是大明朝断送在崇祯手中的真正原因。

        第一,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方

        在青少年时期的朱由检,的确是一个发愤图强的好孩子,在帝王之家也必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所志向也难能可贵,但是毕竟当时只是个孩子,没有得到过任何历练,对国内现实的问题无法做出准确地估判,就别提有总揽全局的的大局观了。特别对于北方的后金的崛起,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不难想到这么一位受命登上皇帝大位的人,面对混乱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既没有任何历练的经验怎么会有治国之方,朱由检求治心切,但又不得其法,在后来大灾之年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又如何凝聚民众力量抵御外来势力?作为不大。

        第二,有整朝纲之举,却无驾驭之能

        即位前朱由检对现在朝廷危机四伏的政局应当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即位后殷殷求治,恭听阐释经典,召对廷臣,以探求治国方策。起初的朱由检确实勤于政务,而且事必躬亲。然而在实践中顾此失彼,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原本是为大明朝产区了一个大毒瘤,可他反过来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使派系之争愈演愈烈。最后是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积弊深重,这是由于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所致,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了后金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由于猜忌、心胸狭窄最终导致自己身边无人能用,也无人可用。

        第三,有江山永驻之愿,却无巩固根基之力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在朱由检即位的第二年开始,可以说几乎崇祯和李自成两股社会势力,是同生,同存和同亡,区别在于崇祯丢了天下而李自成坐不了天下,所以轻而易举的被多尔衮拿下。这里有两个问题崇祯没有处理好,一是大灾之年增加农民赋税帮了李自成的忙,使李自成的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对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掌控能力失灵,不仅没有解决国家需要钱的时候使他们慷慨解囊,而且在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时候他们中一些人先弃主落荒而逃。可见崇祯空有保江山的愿望,但实际没有凝聚民众之心,同时由于频繁的机构调整,非但没有使之成为有效运转的国家机器,反而成了一盘散沙。所以在李自成再打入北京之前崇祯也感“无力回天”,无情的现实帮崇祯脱掉了所谓的勤政、励精图治的外衣。看来只有美好愿望,而没有真才实学,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晚,这天夜里阴霾满天,冷风白打着窗户,乾清宫一片凄凉,然而在这凄凉气氛的笼罩下,却上演了自紫禁城落成以来最惨烈的一幕,包括周皇后、贵妃、嫔妃自杀,还有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太监自杀者以百余人,还有忠于大明朝的一些官吏的全家自杀不下两千,崇祯皇帝还亲自挥剑杀了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这恐怕是有史以来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集体自杀事件。

        三月十九日黎明时,崇祯皇帝拉着太监王承恩,拖着疲惫的身崇祯皇帝真是命运多蹇?体登上了万岁上(煤山。就是现在的景山)在一棵老槐树上两人相对自缢了。这一年崇祯35岁,大明朝走完了它315年跌宕起伏的路程。其实讨论崇祯是不是亡国之君不是太重要。因为,崇祯皇帝在其中只是演完了最后的一幕“悲剧收场”,然而明史大戏却给人们演绎了一个帝国由盛到衰、由强变弱的演变过程。

        作为一段历史它告诉我们:国家昌盛富强无人敢欺,一旦腐败贫穷人人可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