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月6日《教师报》发吴伟《人间至味是乡思》

(2022-07-06 14:48:33)

人间至味是乡思

       ——读刘诚龙散文集《将进食》有感

吴伟

    人对故乡的感情通常是在异地培养出来的,只有时空的隔绝与疏离,才会让人从心瓣间滋生出浓浓的乡愁和幽幽的乡思。一向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诚龙先生这次收敛起杂文家的锋芒与机敏,以亲和热忱的姿态化身乡村导游,带领我们走进湘中的广阔天地与农家小院,一品五味杂陈、活色生香的“农家乐”。

    饥饿原是最好的调味品,一个没有饥饿感的人,纵使面对山珍海味,也会无动于衷,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哪怕吃着粗茶淡饭,也是珍馐佳肴。毋庸讳言,直至本世纪初,我们才刚刚解决全民温饱。从某种意义上讲,诚龙先生这本散文集是一部忆苦思甜的岁月像集,它的底色是流年清浅的黑白,它的格调是亲情洋溢的温馨,哀而不伤,苦中带甜,融生活情趣与生存哲思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情。

    作者以沉郁又不失诙谐的笔调描述着荒年歉岁的轶事,比如“我”为了夜间充饥,藏了一块锅巴于枕下,慎之又慎,却“家贼”难防,竟被老鼠偷吃了,鼠窝被端掉后,土里还残留着锅巴的碎片,“我”拾起揩擦一下便扔进嘴里嚼碎咽下。这段文字是否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居然吃老鼠的剩饭!然而只要忍过饥、挨过饿的人就不会感到匪夷所思。姐夫正月来拜年,母亲未按惯例端出年缸肉来招待,结果姐夫发气一年都没上门。那时一块腊肉可走三年亲戚,有一回六姨把母亲带去贺寿的腊肉煮掉了,母亲气得不得了,硬是五年没去六姨家。对此,我们深表理解,在那个闹饥荒的年月,一块猪肉是足以令亲戚之间反目衔怨的。

    同为农民子弟,我们深切体会父母那代人生存的艰辛,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无不拼尽全力,作为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那个物质普遍贫瘠的年月,能够把五六个子女拉扯成人绝大不易,在勤劳之外,还必须持家节俭,精打细算,所以母亲炒菜是“以水当油”,父亲出门则以姜做菜,若非生计所迫,谁愿如此薄待自己?父母的勤俭克己完全是为了抚育子女,让他们健康成长,期盼孩子活得比自己滋润一点。越是贫困的境遇,父母的爱便愈显得醇厚深沉。

   农村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天高气爽、山青水秀、稼穑丰茂、六畜兴旺,在乡村城镇化的同时,可否也尝试让城镇乡村化,将两者的优势互补互换?可否将一些淳朴、纯净、简单的原生态像保护文物一样呵护留存?既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又何苦做暴殓天物、舍本逐末的事?人与自然是相生相依的,必须和谐相处,过度的开发与攫取都是罪过,就像作者在《带腥》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因为带腥能手唐武滥渔滥猎,导致野生动物骤减,搞得原野生态失衡,结果他遭了天谴。

    在男女的相思之外,还有一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那就是乡思。 一个人不清楚自己前世来自何处,但他却不会忘却今生根系何方。这本文集是“来自故园的饮食记忆,牵动乡愁的舌尖味道”,与其说他是描述乡野风味,不如说他是借历数家常来寄托对故园的依恋和对年少往事的流连,红尘寂寥是清欢,人间至味是乡思。

刘诚龙的《将进食》,素以杂文见长的刘诚龙写起散文来亦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文笔质朴,不加雕饰,如出水芙蓉,清新又明艳,娓娓道来,若话家常,满满的乡村气息,妥妥的田园风味。《将进食》共收录文章三十九篇,皆独立成章,以忆为络,以情为脉,像串起一挂珠链,熠熠生辉,赏心悦目。各篇多以一种食物名称为题,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令人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崇尚,对儿时生活情景的深深眷恋。

 优秀作家都是还原和升华现实生活的高手,即使是柴米油盐一类日常琐屑都能发掘出独特别致的情趣,事无巨细皆为素材。正如刘诚龙在《母亲的味道》一文中自云:“美食者,怕也是如著文章。食材如题材,炒法如写法。放油盐如措辞,加佐料如布局,一样事物,不同排列组合,此作家来写,与彼作家来写,格局气象,或如霄壤。……什么是烂作家烂厨师与好作家好厨师的味道?味出舌间,香留齿间,反刍胃间,美食或文章,总以情感之归属、精神之向度,印刻心间。”

刘诚龙以独特身心体验和丰沛内敛的感情,以及对家乡菜的熟稔与钟爱,以精彩精心烹制的这本《将进食》,既是湘菜系的食谱菜单,又是追忆怀旧的经典佳作,它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必定历久而弥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