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我就是去走马观花的
标签:
卡尔家里的小夕伦敦游记伦敦自助游伦敦眼大英博物馆 |
分类: 游走 |

去摩洛哥之前,其实在伦敦待了一个星期。但是因为去伦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做游客,所以只是顺道走马观花地看看,并没有什么顺序和攻略。因为时差、晚睡、过敏和种类繁多的Cider,所以印象其实有那么点混乱。
首先,伦敦忒贵。尤其在加币非常脆弱的这几年,一杯普通的咖啡花去4加,量还只有加拿大的一半,总是忍不住感觉很亏。公共交通虽然非常方便,几乎所有博物馆/重要景点都有地铁直达,但是必须买一张传说中的牡蛎卡(Oyster
Card)(土豪也可称之为“蠔卡”),这样的话每天有封顶限额,否则每天光是坐地铁也可以随便花去二十磅。这个卡在机场就可以买到,可以用来坐地铁和公交车,而下面这个标记就是地铁站的所在。虽然标志上写的是大大的underground,但是大家都叫地铁做tube(据说是因为车身圆圆的),而不是subway。一些小地铁站里面暗磋磋的感觉倒是过瘾。
其次,当地特色食物忒难吃。在伦敦一共9天的时间里,就吃过两次鱼薯条(Fish &
Chips),和一次Sunday Brunch,倒是发现了在点鱼薯条的时候点一个泡鸡蛋(Pickled
egg)是不错的选择。泡鸡蛋这个东西本身其实已经很重口味了,这两个东西分开来更似八杆子打不着,但是搭配起来倒是十分解腻。英国人仿佛也知道自己的本土食物不怎样,除了这两种食物而外,并未见过任何打着“英国传统食物”的招牌招摇的餐厅。

传说中的Sunday Brunch
好像除了卖相也就没有什么别的了
虽然所谓的本地特色食物差强人意,各个国家的餐厅倒满地都是。甚至在非常有本地特色的酒吧餐厅里,菜单上也是一大片来自各国的不同菜式。和朋友出去吃饭,也都是选择泰国菜、印度菜、中东小摊儿、越南菜......

路边转角处买的一盘Donair Plate 价格只有一半
味道却好不止一倍
作为爱喝一口的我必须称赞的一点是,很多酒吧餐厅是接受小孩和大人一起去的,并且有专门的儿童菜单。父母坐在一旁喝上两杯,小朋友就在旁边吃自己小盘子里的东西喝自己小杯子里的饮料。各有所得各取所需,多么和谐。


S说这里作为酒吧已经连续营业超过200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比整个加拿大国家的历史还长50年。里面的装潢别具特色,并且有用一只手的手指数不完的Cider品种,喝到心花怒放的凌晨四点。

我远远地望见这里的时候,以为S要带我们去看个有趣的博物馆什么的,结果里面也是小酒吧~如果我可以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开个小酒吧,那也算是功德圆满了,hahaha.


不收门票的大英博物馆。既然来了伦敦,就不得不进去看看。如果细细观赏,大约可以驻扎在这里观看好几个月,但是我们只能走马观花,然后和朋友去见面。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其实我是很喜欢去博物馆的,但是时间有限,也是迅速走了一圈作罢。


传说中的白金汉宫。守卫们的确是挺帅气,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却不知道大家都在观看什么。



圣保罗大教堂

这个不知道别人认不认得,我是不认得的。直到别人说这就是伦敦眼的时候,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请问为什么把好好的摩天轮说成眼睛。。。。还只有一个。。。


这是在South London的Brixton的一个市场。大约知道伦敦所谓的不同区住着不同人的传统,但是我是真的喜欢这个区,色彩斑斓的氛围让人满身活力,各个不同的种族在这里吆喝生意,相安无事地喧闹生活着。我们的朋友正好住在这个区,于是我们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来这边报道,各自从市场的不同地方买吃的喝的,又聚在一张桌子上瞎聊到深夜;或者在附近的酒吧看看当天晚上有什么演出,不知名的乐队也有出彩的表演,让整个酒吧都沸腾起来,不知今夕是何夕。

最后分享一些非常有用的APP。买火车票的Trainline特别管用,可以提前买票,包括打折票。只是买了以后,需要在出发的站台的自助机上取票,所以要提前一点去。XE
currency 随时随地帮你在不同货币之间进行精确换算。 TripAdviser在驴友之中应该很家喻户晓了吧,我们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就靠它找到一家又一家的好餐厅。
观看伦敦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在大街上游走。仰头观望美轮美奂的建筑,环视四周不知通向何处的小巷。走累了就进一家街边的茶店,买一个小小的pastry,就一杯茶,坐在街边品味这古色古香中繁忙喧闹的生活气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