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对这张图片都相当熟悉,如果说这就是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可能也不为过。大,气派,恢宏,有别的城市所没有的磅礴气势,这就是我走出首都机场看到这块牌子的第一感觉。在我一直的感觉里,北京是上一代人的梦想,我的老妈对于去别的城市旅行兴趣缺缺,但我在故宫打电话给她时,她的声音即使是透过电话也显得兴奋。
西周初年,周武王将北京及附近地区封与召公,即“封召公于燕”,后燕灭蓟并迁都于蓟,因此北京今天仍被沿称为“燕京”。金国首次正式定都北京,距今850多年历史,后元建大都、明迁都于京、清建都北京。明永乐年间建成了“受命于天,安邦治国”的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侧影
和严格按照《周礼》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的故宫。

在景山公园俯瞰故宫
在即将走出故宫门口的时候,听见旁边旅游团的导游在问有没有人发现故宫里没有一种东西,问题虽然问得不大缜密,我也不禁四处观望了一番。后来导游告诉大家,故宫里没有的是树。为什么呢?因为故宫的整体框架像一个大大的口字,如果里面有木便成了“困”,没有哪朝哪代想被“困”在其中。答案似乎有理,可转念一想,故宫里最不缺少的不就是木吗?这整座宫殿都是由木头建造而成,甚至被誉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再想一想,故宫里还有一个最不缺少的就是人,而人在口中,岂不成了“囚”?巧的是这一“囚”字正好反映出历朝历代住在这座宫殿里的每一个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走出故宫,看到四面八方赶来游览的人们坐在华表下享受着阳光悠闲地聊天的样子,突然感觉这故宫或许才是最寂寞的。古时寂寞,因为是森严的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所谓“高处不胜寒”,没有几个人在步入这大门时不心生寒意;今时寂寞,因为虽有大量游人来来往往,但傍晚时分大家各自归家,没有人归属此地,更没有秉烛夜谈。
虽然我的旅行常常不奉行“经典路线”,但去北京若不去颐和园和长城似乎说不过去。于是乘着时间还早,去了颐和园。颐和园倒出乎意料地没有让我失望,我本以为不过是一个皇家园林,再怎么精巧别致,也比不过苏州园林的代表作
-
拙政园。但一路进去,昆明湖没有让我想到昆明,倒想到西湖,两旁的柳树也与西湖旁边的柳树异曲同工。但万寿山着实让我意外,前山与湖区相接自成风景,后山则即使是在旅游旺季的国庆期间,也极富山野林趣。林木葱郁,碧草成片,曲径幽深又时而突然开阔,间以掩映的亭台楼榭,不时的叮咚泉水以声入画,行走其间,忍不住惊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慈禧太后的3,000万两白银,真的成就了这座园林。

昆明湖

亭台垂柳

掩映成趣

万寿后山苍松

出园后遇到的景致
第二天的计划是去长城,但是因为不知道从哪儿坐车所以一横心随团去了:(第一次随团出行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
导游一路高昂,游人一路瞌睡...去了无数个商铺和小卖部,参观了无数的玉石城和貔貅店,万里长城也只是在无数颗人头中瞥见分寸。在此,再次慎重建议大家随团旅行之前请三思三思再三思。游览长城真正的精彩部分会在以后的博文里写出,那是2009年夏天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去的。2008年,我才刚刚开始我的旅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