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立秋题后》的个人解读

(2010-06-05 16:25:13)
标签:

杜甫

陇右诗

个人解读

杂谈

说明:不断地有学生要求我写一本关于诗歌写作的书,加之对于自己所置身环境于杜甫陇右诗言说的严重不满,在我看来,他们对于杜甫并及其诗歌的表述,更多对诗歌本身的背离,既不关诗人,亦不关诗歌,所以,在完成了《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一书的修订之后,我便开始想写一本名为《杜甫陇右诗的个人解读》的书。书的写作就以杜甫117篇作品为对象,力求从诗歌和个人的双重立场,进行一次比较随意、轻松但却能触及我关于诗歌和经典的思考的写作。解读文章目前已写出了20 几篇,下面是一个样本,让朋友先看一看,然后告诉我:这样写作还有一点意思否?                 

 

立秋后题

 

 

【原诗】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

 

 

【解读】

    解读杜甫的陇右诗,将《立秋题后》作为首选的作品,只要对杜甫陇右诗有所了解的人,肯定以为解读者这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立秋题后》是杜甫在华州任上所写的最后一首作品,不属于陇右诗的范畴。

    这点常识解读者自然知道。但是,一个原因是任何事的发生总是有一个它自己的前因后果,杜甫为什么会来到当时极为偏僻的陇右?他来陇右到底想干什么?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另一个原因是写了这首诗后不久,杜甫就辞去了自己的华州司功,开始了他艰难的陇右之行和陇右诗的写作,将时间上极为相近的诗人行为和作品连接起来进行整体解读,有助于我们对于诗人和其创作做出更为准确的把握。有鉴于这样两个原因,所以和一般人的期待不相一致,我便在解读的开始,在对象顺序的设置上实施了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动。

    看这首诗,我们需得首先格外注意它的标题:立秋后题。在诗歌标题的拟置上,我觉得中国古代诗人的做法显然在整体上要比现代诗人的做法高明。现代诗人喜欢拟制简单、抽象的题目,譬如《天狗》、《雪花》、《回答》、《内心片断》等等,这样的标题,虽然也显示诗人写作作品时的一些信息,主要是对象,兼及一点主题意向,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总是太过突兀,太过简单,就像一棵只有主干而缺少枝叶的树,对于进一步理解文本所能提供的帮助不是太多。相比较而言,古代诗人诗歌标题的拟制却要更为具体和丰富,就像这首诗,“立秋题后”,这个标题不仅给我们说明了作品写作的时间:立秋日之后;而且也给我们提示了在立秋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诗人精神内部可能发生的感兴,使我们对于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具体心境有一些基本的把握。

    顺着这样的提示,进入到文本之中,具体品读诗人的诗作,读者自然便可以比较顺利地感知和体会其中的兴味。“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果然是时间惘惘的压力!日月无情,春秋代序,“一个节气一堵墙”或者“一重节气一重天”,立秋一过,一个夜晚的时间距离,世界就是两个世界了。“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对于大自然的变化,动物们总是非常敏感的,何况蝉是一种短命的动物,所以对于时间的风吹草动,它似乎更为敏感: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夜,但它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死亡愈来愈迫近的脚步,因此,它的叫声,也便无休无止,像是恐惧之时的无奈的反抗;何况燕子原本就是一种追随季节和温暖迁徙的候鸟。“春天来了,草绿了,花红了,燕子飞来了”,这是我们熟悉的经验和朗诵,但是现在,“立秋”了,秋天来了,哪怕“秋老虎”的炎热实际远远胜过了夏天,然而穿过一道时间之墙,一缕悄然来到的风,一片树叶不经意的一些颤动,燕子还是能够明确地意识到:离别的时刻正在到来,是自己应该离开已然熟悉的环境寻找另外一片温暖的时候了。

    动物尚且如此,人为万物的灵长,那么人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杜甫说了,人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存在,而且自己平时本就有行路万里独自飘游的心愿。很显然,杜甫不想如玄蝉一样悲号,燕子给了他行为的示范,他何尝不想寻找另外一片可以栖身的温暖。可是,想归想,实际的情形呢?公事,家,自己的身体,这样那样的牵掣、限制,人为现实所驱遣役使,不知不觉之中,自己竟然已经年近半百了。

    年近半百(实际上翻阅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写作此诗的公元759年,杜甫准确的年龄应该是48岁),这对于今天的人或一般人而言自然应该不算什么,但是杜甫不是今天的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本身比较短,他的身体又一直不太好;杜甫也不是一般的人,中国士子向来就有“齐家治国”之志向,青年时期杜甫更是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自我期待,所以时光匆匆之中,当意识到又一年的秋天来到,春天渐次打开的纷繁的生命都将趋于凋谢和荒芜之时,年近半百的时间提示,相信对于杜甫而言便不仅是一种自信心的打击,——几十年的时间,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司功之芥末小官,生计之无法谋划,战事的纷扰,危险的迫近,朝廷的无望,上级的不信任,工作的无前途无意义,家人的拖累,甚至身体的捣乱……等等,失望,烦躁,委曲,忧伤,担心……,千思万量,“惆怅”之情自然不能不油然而生。但也因这种“惆怅”,从字句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新的打算或想法正在诗人心中慢慢形成。

    “何事拘行役,罢官亦由人?”事情既然都这样了,那么,我还留恋什么呢?行为被拘的事到底是什么?促使作者最终罢官的原由又是什么?时过境迁,因为可靠的文献材料太少,所以对于这些问题虽然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今天却显然难以获得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因为对于既有生活和现实处境的不满,杜甫显然已经起了主动罢官,不再委曲自己,进行新的选择的念头了。

    “何事拘行役,罢官亦由人?”这是一种追问,是一种反思,这种追问和反思虽然以问句的方式出现,但是诗人显然并不祈求别人的回答。他的问题是给自己的,虽然在诗中他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循着这种追问和反思,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所置身的华州已然开始慢慢淡去,而一个不清晰的远方在黑暗中慢慢开始浮现并给他招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刘村人事00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