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齐鲁网报道,一名婴儿在医院住院期间,脸上出现了胶布粘贴过的痕迹。家长对记者称,是护士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影响自己睡觉,用胶布封住了孩子的嘴。医院方面则称,护士并没有“用胶布封住孩子的嘴”,只是给孩子使用了安抚奶嘴,并用胶布固定奶嘴,整个过程也只有10分钟。记者质疑使用安抚奶嘴的合理性,医院解释说:当时孩子哭闹不止,而且刚排过便。护士既要给孩子处理屁股,又不能让孩子长时间哭闹,就用安慰奶嘴来安抚孩子。
在新闻视频的结尾,女主持人总结道:“别找什么安抚奶嘴的借口。一个字,就是懒!”在她看来,不需调查就可以作出结论,“安抚奶嘴”一定是借口,医院的解释一定是谎言,孩子家长的猜测一定是事实。在她看来,无论是用胶布还是用奶嘴,孩子被“封嘴”的原因就是护士懒。
由于缺少第一手证据,我们目前还无法判断孩子家长所说的“护士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影响自己睡觉而用胶布封住孩子的嘴”是否属实,但看过此新闻的网友们显然已经对此深信不疑了。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指责护士缺少医德,其中不乏“下半身”的辱骂言辞。
退一步说,假如孩子家长所猜测的“胶布封嘴”属实,医院方面所解释的“胶布固定奶嘴”是撒谎,那么,这名护士无疑应该受到责罚。用胶布封住孩子的嘴,既不安全,也不人道,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但即使如此,护士就是真正的问题根源吗?责罚护士本人就能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吗?幸好,媒体在制作新闻视频的时候,还不小心保留了医院院长的一句话:“病区里有几十个小孩,护士一个人忙不过来。”这句话,为我们探求问题根源提供了一条线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在1998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护士与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千分之三以上。也就是说,每1000人口就配备了3名以上的护士。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千分之三十。而在2001年,中国的“护士与人口比例”仅为千分之0.99,还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在医院里,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也是衡量医疗资源配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很多国家,“护士床位比”都保持在1:1以上。例如英国,普通病房的护士床位比是1:1,康复病房的护士床位比是2:1,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床位比约是5:1。然而,在中国,护士床位比仅为0.33:1,至今尚未达到卫生部1978年规定的0.4:1。也就是说,在很多国家,是几个护士围着一个病人服务;而在中国,是一个护士在几个病人之间奔忙!
护士人手严重短缺,工作量繁重,工作时间长,工作节奏紧张,还谈何护理质量?还谈何患者安全?还谈何温馨服务?中国护士真的懒吗?中国护士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快的护士!
那么,为什么医院不肯雇用更多的护士,提高护士床位比,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就是,护理工作不能直接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
按理说,患者来到医院,就是为了看病治病,就是为了购买医疗服务。在医疗市场上,医生护士的智力体力劳动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商品。然而,我国当前的医疗价格体系是扭曲的,医生护士的劳动极其廉价,诊费、治疗费、挂号费、护理费、注射费、输液费等费用普遍只有几元、十几元;貌似昂贵的手术费,也不过几百、几千元,跟手术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相比,也是比较低廉的。医院仅靠医疗服务收费,连成本都不能收回。而另一方面,国家对医院的拨款却逐年减少,医保对医院百般克扣,甚至政府还对医院要“经济效益”!于是,医院需要靠药品和器械检查收入来弥补医疗服务收费的亏损,医生的职责从“看病”变成了“卖药”,从“行医服务患者”变成了“赚钱养活医院”。护理服务收费低廉,不能为医院赚钱,甚至还要赔钱,因此,医院普遍不愿意增加护士的人手,也不愿意改善护士的待遇。
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人均工作量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节奏过紧张,降低了医疗质量,增加了医疗风险,直接危害到了患者的利益。长期打压医疗服务价格,导致“大处方”“大检查”愈演愈烈。然而,面对这些不良后果,人们往往只知道把眼光盯在一线医护人员身上,企图通过责罚一线医护人员来解决。但是,医护人员毕竟不是机器。作为一个凡人,如果工作量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节奏过紧张,那么工作质量就一定会下降,服务态度就一定会变差,工作失误就一定会增多。如果单位用经济效益来考核奖惩职工,职工就必然要设法完成效益指标,以便保住饭碗、拿到工资。这与医护人员的素质、道德、责任心无关,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因此,要想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必须正视医护人员的智力体力劳动价值,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增加医护人员编制,合理安排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节奏。曾经有人提出重视医护人员价值,结果被公众狭隘地理解成“要涨价”,引来一片骂声。殊不知,盲目鼓吹“廉价医疗”,不顾市场规律打压医疗服务价格,才是降低医疗质量、增加医疗风险、催生过度医疗的罪魁祸首,才是坑害患者、贻害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