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后期词人贺铸 周邦彦

(2012-12-07 11:18:58)
标签:

杂谈

分类: 唐诗宋词鉴赏

北宋后期词人贺铸 周邦彦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为人豪侠尚气。早岁为武弁,后转文职,曾任泗洲通判,晚年退居苏州。

   他的词内容与辞藻并重,善于融化前人成句,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为北宋后期重要词家。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①,同来何事不同归②?

梧桐半死清霜后③,头白鸳鸯失伴飞④。

 

原上草,露初晞⑤,旧栖新垅两依依⑥。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词解:

鹧鸪天 按律填词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7777

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33777

注释:
①阊(chāng)门:苏州城的西门名阊门。万事非:这里是人事全非的意思。
②何事:为何。不同归:作者夫妇曾旅居苏州,后来妻子死去,他一人独自离去,所以说是不同归。
③梧桐半死:枚乘《七发》说,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用这样的桐来制琴,其声最悲。贺铸以梧桐半死比喻自己遭丧偶之痛。
④这句点明不能白头偕老。
⑤露初晞():汉代的挽歌《薤(xiè)露》说:薤上露,何易晞!把短促的人生比作薤叶上的露水,极其短暂。晞:干燥。
旧栖句:对旧居和新坟都留恋难舍,不忍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是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贺铸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好好一起来的,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词的上片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两句 ,写他这次重回阊门思念伴侣的感慨。阊门,苏州城的西门。说他再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尚在,爱情美满,便觉世间万事都是美好,这次妻子已逝,存者伤心,便觉万事和过去截然不同。何事,为什么。即与我同来的人,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接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写他孑身独存的苦状,梧桐半死,比喻丧失伴侣。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这两句说,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老气横秋;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不知所止。寂寞之情,溢于 言表。

词的过片原上草 ,露初晞指死亡。晞,干掉。古乐府《薤露》有: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用草上露易干喻人生短促。下句接着: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二句,写面对着故居新坟,他感慨万千,既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声声添愁。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这词末二句,应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地方。旧栖新垄空床听雨,既善于描出眼前凄凉气氛典型环境,也抒发了寂寞痛苦深情。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往事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种既写今日寂寞痛苦,复忆过去温馨,终见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难忘。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①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②。

锦瑟华年③谁与度?

月桥花院④,琐窗⑤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⑥暮,彩笔⑦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⑧?

一川⑨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解:

青玉案 按律填词

⊙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豆)

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句)

⊙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

7337445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句)

⊙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

777445

(1)本调以汉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之句而得名。六十七字,十二句,前后片各五仄韵。(2)次句三字豆,亦有二、三两句合并作一字豆者。第四五句均四字,多数用对偶。后片与前片相同,难改次句为七字拗积句。(3)例一内容一般,但作者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闲愁之多,形象丰满,意境开阔,语言优美,不落前人窠臼,故当时士大夫以“贺梅子”赞之(参看周紫芝《竹坡诗话》)

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②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③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 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④月台:赏月的平台。 花榭:花木环绕的房子。

⑤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 朱户:朱红的大门。

⑥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⑦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⑧试问闲愁都几许:都几许,有多少。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

⑨一川:遍地。

译文:

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只有用目力相送,他象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是月台,是花榭,是雕饰的窗,是紧闭的朱户,这只有春天才会理解她内心的深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芳草岸旁的日色将暮,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若问闲情愁绪有几许?好象一江的烟草,满城随风飘落的花絮,梅子刚刚黄熟时的霖雨。

赏析:

  此词是贺铸名篇之一,作于苏州。当时词人闲居横塘,写的是一段单相思。开头三句,借洛神故事,回忆在横塘的一次艳遇。词人神魂颠倒,要随佳人而去,并且知道了她的居所,但只有春风能入。下阕开头仍用《洛神赋》故事,词人期待再遇佳人,但佳人不至。只得题写断肠诗句。要问此时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像漫天飞扬的柳絮;也像江南梅雨,无有止期。结句以一串博喻写闲愁,使得闲愁更加具体可感。将无形的情化为有形的物,形象具体。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词的上片写贺铸与这个女子的离别。她离开原来的住处走了,她的足迹再也不会出现在横塘一带,词人只有眼睁睁看着她的车子渐渐远去。他心里想,从今以后,她的美好青春将与谁一起度过呢?看来这女子是要到一个豪贵人家,那里有架着小拱桥的花园,有雕刻着图案的窗户和红漆大门,她从此将过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春光还能探知她的住处,任何人都无法同她接近了。
  凌波,原指女神在水波上行走。这里是形容女子步履轻盈的姿态,横塘是地名,在苏州城外,当时贺铸就居住在那里。凌波不过横塘路是说那女子再也不会走到横塘来了。芳尘指那女子坐的车子扬起的尘土。芳尘去就是那女子离去了。
  锦瑟是一种装饰美丽的弦乐器。华年等于年华。也就是青春时代。锦瑟华年这个固定词组在诗词中常用来表示美好青春的意思。谁与度,即与谁度月桥花院,指有象月亮似的小拱桥和种满鲜花的园子。琐窗是雕刻着连锁花纹的窗子。朱户就是红漆大门。只有春知处是说只有春光还能探知这女子的生活。
  
词的下片着力刻画词人内心的愁苦。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青云在流动,词人在长着杜蘅(一种香草)的岸边流连,吟咏着刚刚写成的描述心中苦痛的词句。碧云,青云,即青天的云。冉冉,指徐徐流动。蘅皋[gāo]”,蘅指杜蘅,皋是河岸。彩笔,富于文彩的文笔。断肠句,指充满伤感情绪的诗篇。可是,尽管他已经写了许多伤感的诗篇,满腔愁闷还是无法排遣。
  为什么呢?于是词人设问自己:试问闲愁都几许?你的闲愁究竟有多少呵?闲愁,是因为一些平常的事情所引起的哀愁。都几许,都有多少呀!
  词人用一川烟草以下一连三个比喻来回答道:我那一腔闲愁啊,就象遍地的雾气和春草,又象满城飞舞的柳絮,更象江南黄梅季节连绵不断的细雨。一川,满地,川是平川,即原野。烟草就是雾气和春草。风絮,指随风飘荡的柳絮。愁闷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由于贺铸采用了三种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它,就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可触可感了。特别是用梅子黄时雨来形容愁闷,更使人感到它虽然似有若无,却又渗透一切,能把人粘住而无法摆脱。把一个字写得细腻入微了。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为后世词人的轨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词解:

兰陵王 按律填词

⊙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句)

平仄⊙平(句)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韵)

平仄(韵)

⊙平⊙仄(韵)

⊙平仄(句)

⊙仄⊙平(句)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仄(韵)

仄⊙仄平⊙(句)

⊙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仄(句)

⊙平⊙仄(句)

平平⊙⊙仄⊙仄(韵)

⊙⊙仄⊙仄(韵)

 

平仄(韵)

仄平仄(韵)

仄⊙仄⊙⊙(句)

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句)

⊙⊙平仄(韵)

平平⊙仄(句)

仄⊙仄(句)

仄仄仄(韵)

1)据《北齐史》和《隋唐嘉话》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而貌美,自以为不能使敌人畏惧,曾戴面具出战,击退周师。后来齐人制《兰陵王入阵曲》模效他上阵作战的姿态。至唐为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一百三十字,二十九句,三段。第一段七仄韵,第二段五仄韵,第三段六仄韵,例用入声韵为正格(如例一),用上去 声韵为变格(如例二)。(2)第五句为平起仄收之七字拗句。第二段第二、五、八句,第三段第三、六句,均作上一下四。这首词中的领格字如例一的“又”“望”“渐”“念”等均用去声,只有“愁”字用了平声,算作例外。本调平仄根据周邦彦、高观国、刘辰翁诸家格律考定。

注释:

本篇又题作,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旧踪迹:指往事。

11)又:又逢。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12)离席:饯别的宴会。

13)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14)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迢递:遥远。驿:驿站。

15)望:回头看。人:指送行人。

16)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波回旋。

17)津堠(hòu)::码头上供撩望歇宿的处所。岑寂:冷清寂寞。

18)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无极:无边。

19)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20)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露桥:沾满露水的桥边。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吆,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译文:

  柳树的树荫笔直,轻雾笼罩中,条条柳丝在轻轻飘拂,向人们展示它的青青色彩。在笔直的隋堤上,我们曾数次偶遇,那时,柳丝轻飘洁白的柳絮,显得有情有意,似乎为远游的人儿送行。我登临高处远望故乡,谁又能理解久在京师客子,那种倦鸟思归的心情?长亭路上,一年又一年,此道不知见过多少送行的伤感场面,折下的柳丝已多过千尺。心情略好,便想寻回往日的时光,此时酒宴上奏着伤感的乐曲,灯光照着离别的情形。梨花开放,榆柳生烟,寒食节又将来临。我忧愁似海,风飞如离弦的快箭,竹篙进水才半篙,回头一看已离开出发点很远,转眼间已过了无数的驿站。想起那位佳人,已在遥远的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烟云。凄凉寂寞,我心里堆满怨恨。渐渐地,只见水崖曲折萦回,崖边的码头渡口冷冷清清。斜阳映照着春草,望上去无边无际。我思念以前与美人在楼台一起抬头望月,在露桥上听那悦耳的笛音,那情味真是幸福难忘。往事如梦,换今日流下的眼泪,一行又一行,流不尽心思难了

赏析: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第二叠写乍别之际,第三叠写渐远以后。凄恻,恨堆积!”“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