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五育并举”的全员导师制实施构想

(2024-06-14 08:19:48)
分类: 博主论坛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并用“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规范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落实“五育并举”工作任务,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需要依托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市教育局推行的“全员导师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全员导师制倡导“每位教师都是导师、每名学生都有导师、每位家长联系导师”,努力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人成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育人理念,旨在推动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

为推动全员导师制有效落地,笔者在研读文件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构想。

一、坚持能力提升

学校要运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老师们学好用好心理学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至少会出现以下改观:

一是使我们的教育变得“目中有人”,这是因为: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我们的眼里就成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各有其存在的价值,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错误或缺点在所难免;是有着各种差异的个体,而“差异”正是教育上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观,我们就会带上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点滴进步,会更加能够做到以心换心。

二是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全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任何变化都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了完整的心理学知识,无论是总结学生的优点,还是矫正学生的不足,我们都能以更加全面的视野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各方面的工作更有针对性。

三是使我们的心思变得更加细腻,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涉及个体内部知、情、意的协调统一及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有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的老师就会睁大自己的双眼,从知、情、意、行的方方面面去观察自己的学生,能够从一些细微的变化中发现学生心灵发展的动向。这样的教育才会更有预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让老师们平时常备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心理学。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重视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动介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提升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成为照亮他人的一盏明灯,我们的教育必将出现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崭新局面。

二、学会整合资源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整合。

作为普通教师,不可能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要有意将影响教育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精简和有效输出。比如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8阶段理论,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等等,都是老师们需要的;但学校的理论科普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深入浅出地加以培训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老师们有选择地阅读专业书籍。 笔者接触的发展动力学理论模型值得在面上推广。基于“五育并举”的全员导师制实施构想

 

这一模型是基于敏感期理论进行的经验总结,将未成年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驱力和成长目标进行了一目了然的教育提示,0-2岁是保障安全,3-4岁是建立关系,5-6岁是学习规则,6-12岁是发展认知,再后面是青春期的角色认同。哪一个阶段没有合理过渡,就对之前的发展进行复盘并加以弥补。

比如在小学阶段的认知发展,一年级,对老师要由怕到喜欢。二年级了,要让小伙伴喜欢自己,在小团体里面要有自己的角色与位置。

三四年级的孩子在感兴趣的领域里会钻得非常深,喜欢读书的孩子跟你谈名著、名人,喜欢星际的孩子跟你谈星星银河星际,喜欢动物植物的孩子跟你谈蝴蝶、毛毛虫……可能你却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你的学生会跟你谈这些,他是健康的;如果傻玩,就有问题。

四年级的孩子会思考我们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终极逻辑是什么,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会考虑这样的问题,具备较大创伤的孩子也会这样思考。有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和家长听不懂孩子的提问,用粗暴的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你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去去去,别整这没用的)”“妈妈,小金鱼死了,它会不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别信这迷信)”导致大量的中国孩子都在这个发展阶段受到了压抑。以至长大以后都受到影响,没有幻想了。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你聊天?因为他觉得你不懂我,因为从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不懂他们了。老师们要有一点哲学底子。

自我意识是不断完善的,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有独立的思想,虽然以后会变化,或者他不敢表达,但应该有独立的想法与价值观。到了六年级,应该有权利意识,目前我们的孩子好像缺少一份责任感,没有担当。

以上维度可能会同步出现,但在某个阶段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二是不同学科润心资源的整合

五育并举在不同学科的实施应该是各不相同和各有特色的,这就要求任教德智体美劳各学科的老师在备课工作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编排,在教学中努力以本学科独有的方式加以呈现;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也应主动对接各年级教研组,有意识地对润心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加以指导。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师生之间和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师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相应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独有的课程资源,然后在各自的教学中以本学科特有的方式方法加以实施,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开展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在不同学科或领域让学生的闪光点得以被“看见”,必然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与技能。

三、巧设活动载体

“全面深入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理想很丰满,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一名专门导师”,对“四特”学生,可采取“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这样的要求在纸质的方案上也很容易实现,但真正贯彻到位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对本校全员导师制的工作目标、组织架构、匹配机制、职责任务、工作要求、研训制度、激励保障等进行全面研究,编制形成本校的《全员导师制工作学校实施方案》,更加需要一个个有抓手的实践载体予以落实,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笔者的资料库里某创新学校创建校内和谐小家的案例值得借鉴:每学年初,学校将所有学生组合成若干个“校内小家”,明确教师担任“校内家长”。组合采取“师生双向选择,政教处协调平衡”的原则。一个小家一般在10人左右,教师人人是“家长”,学生个个有“小家”。

“校内小家”组建后,民主推荐“家长助理”“纪检干事”“活动干事”等小家骨干,协助“家长”开展活动;“校内小家”制定“小家公约”,共商“小家心语”,制定“创建校内和谐小家”计划,结成“互帮对子”,增强小家成员的归属感,形成小家的凝聚力;“校内家长”负责小家成员“思想的引导、学习的辅导、生活的指导、心理的疏导”,关心小家成员的全方面、全过程。

“校内和谐小家”优化了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融入了“亲子”关系,同学之间融入了“兄弟姐妹”关系,更加便于相互沟通。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父母般的关爱”,来自同学“兄弟姐妹般的亲情”,在学校孤独感减轻了,心态阳光了,感觉到校园生活更有情趣了,学习也更有乐趣了。许多学生毕业离校后,还保持着与“校内家庭成员”的联系和交往,甚至建立了终生友谊。建立“校内小家”比之于传统的师生与差生“结对帮教”,学生更能接受,取得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功效。

“校内和谐小家”还进一步改善了家校关系。学校要求“校内家长”每月要主动与“小家成员”家长交流一次以上,改变了过去“家长为了小孩求老师”“学生犯了错老师叫家长”等“不愉快”的交流。相互都是“家长”,彼此都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孩子”,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向而行,形成了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坚持五育并举,以全员导师制的方式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 在“三全育人”的体系内创造性地开展润心行动,一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起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