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侯立新
(2014-05-23 22:09:03)
标签:
中国好人侯立新杂谈 |
分类: 一诺千金 |
医者仁心侯立新
编导:忆梓
2014年4月16日
【本期嘉宾】
侯立新:中国好人 武汉市政协委员
元
【导视1】
他是一名医生;(侯立新:要了解他的疾苦,了解他的苦衷。)
他是中国好人。(患者:药保本了没 ,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他为何受到质疑?(元清:对医院有没有正面的帮助?)
他付出怎样的代价?(侯立新:难道说不怕后果吗?)
《医者仁心侯立新》,《一诺千金》马上播出!
【短片1】
【人物名片】侯立新,1959年8月出生,武汉市政协委员,现任武汉立新中医院院长,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湖北蕲艾产业园总顾问。先后被评为“武汉市第四届道德模范”、 “中国创新大会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政协委员”、“中国好人”。
【访谈1】
主持人:今天我们也把中国好人,刚才短片当中我们看到的武汉市政协委员 侯立新教授请到了现场,欢迎您!
侯立新:你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资深媒体人叶青老师,欢迎您!
元清:你好!
主持人:欢迎二位!侯教授,您看您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也做了这么多的好事儿。在您看来这么多的荣誉当中,您最看中的哪一个?为什么是?
侯立新:作为一名医生,你的身边是什么人?肯定是病人。那么把病人治好了,病人认为你好,他发自内心的一种眼神或者笑脸,或者是跟你握手的那一瞬间的感觉,那真叫做荣誉,那真叫做口碑。这种口碑,我认为是我们做医生的唯一的荣誉。
【短片2】
(同期声)侯立新:今天穿得蛮俏皮呢!董亚清(75岁):上回你太忙了,没有看到。上回就穿的这呢!侯立新:上回就穿的这,花围巾你看这。董亚清(75岁):是要讲形象。侯立新:用我的话说,健康他是要给自己找快乐,他就健康了;如果他愁眉苦脸的去找健康,他是永远健康不起来的。所以说你们两个老人都非常快乐,这个健康就在自己身边。
(同期声)侯立新:舌苔我看一看,往上卷,好,我来给你……董亚清(75岁):可能舌苔不行吧?侯立新:强一些。这个脉相啊,比原来有力些。中医讲究精气神,这三者具备了,它就这个症状就好一些了。侯立新:好,舌头伸出来,伸出来。好,舌头伸出来了,好。
(同期声)侯立新:人到50岁以后,五六十岁以后,他的颈啊、肩啊、腰啊、腿啊,整个关节都不利索了,像这样的到医院去也蛮麻烦。我们就是耐一点烦,给他调理,中药给他调理。你看刚才我们给跟她开开玩笑啊,说说笑笑啊,说说笑笑她的精神,精气神就提起来了,治疗的过程就会大大缩短。
(同期声)董亚清(75岁):减免了好多费用,应该收1600(元),结果只收了800(元)。记者:哦,减了一半。董亚清(75岁):减了一半,这都有文字的。梁福典(78岁):他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呢,也不让我们熬药,做成胶囊,一餐四到五颗,用温水吞(服),很方便。董亚清(75岁):要不然,他刚才说的非常实在,确实非常体谅我们。因为有病痛产生,你专门看呢,又承受不起,慢性病看的时间又长。侯院长这样照顾我们,尽量给我们减免(费用),可以说他药保本了没有,我们就不知道了。
【访谈2】
主持人:刚刚我们看到侯院长对于董婆婆挺用心的。除了给她看病之外,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细节也特别的周到在关心她。您是对每一位病人都这样吗?
侯立新:是的,因为我总想着换位思考。以董婆婆为例,她知道我很晚回家,但是她有的时候,用她心灵上传出的一种感觉,(她说)我几次拿电话,想给侯院长打电话,不知道侯院长是在车上,是在开车,还是在回家,回家洗了没有,吃了没有。可是病人(替)医生想了这么多,你说听完这个话你感不感动?而作为一个医生(看病)是自己的责任,医生的责任就是要帮扶他们。
主持人:但是有一些人会觉得因为你身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立新中医院的院长,大家可能会说您这是在给医院做广告,会质疑您做好事的动机。元清老师您怎么看?
元清:听了以后还是很有感触,但是总是得有人代表某些声音来表达一下意见。我这里有一个疑问,客观上讲不管是被评为“中国好人”,还是接受采访、传口碑,客观上讲,你是在经营着一家医院,这些荣誉你评了以后,得到这个荣誉以后,受到大量采访报道以后,客观地讲,对于医院的病源、收入,有没有正面的帮助?
侯立新:没有。因为现在报道了以后,一个正面的呼吁我是“中国好人”,是“道德模范”、“湖北好人”、“武汉好人”,都有了。那么来的人穷人居多,而且是老、弱、病、残的病人很多。那么这样一些人来了以后,我要他先登记,我有一个帐本,有一个帐单,我看完病以后,像这一类的病人我一定要给他减免费用。比方说,15天的药,我一定要给20天的药;20天的药,我一定要给30天的药。我全部是有帐目的,是有记录的,每一个电话不会有空号的,住址、电话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就是说拿的这个“好人”,别人说我拿到了好处,我是确实没有。但是我是很开心的,这些人来了,他原来是没机会来,他现在来我帮他,我认为很开心。
【短片3】
(同期声)侯立新:因为你上回坐都坐不住,把个头就像摆钟一样的,抖呀抖。范细梅(68岁):家庭的条件仅仅只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能够给我免的都给我免了,确实是没有办法。侯立新:应该的。
(同期声)范细梅(68岁):他说婆婆有的该给你免的免减,可能得要一千几,给我算了750块钱。
(同期声)侯立新:头晕的情况好不好一点?涂巧云(68岁):说话还是不行。侯立新:说话不行,精气神……涂巧云(68岁):精神还可以,睡眠不行。侯立新:睡眠不行?
(同期声)何永隆(71岁):免挂号费、加工费。记者:加工费,就是熬药,是吗?煎药。涂巧云(68岁):制成丸子,制成胶囊。记者:哦,这都是免费的。涂巧云(68岁):嗯!
(同期声)记者:在这边基本上是减免了很多费用吗?张达清的妻子 李双梅:基本上是全免。全免的同时,还资助我们现金。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奔走相告,因为白血病不是一个钱两钱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到目前为止,已经花了几十万了,多亏侯院长给我们奔走相告啊!侯立新:我们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跟新闻媒体,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共同伸出温暖的手,帮帮他。
【访谈3】
主持人:直肠癌晚期,我们一般听到这样一个名词的时候,其实很多医生是会害怕的,是会有选择性治疗的,但是您接手了。如果万一治不好的话,您就不担心会影响您的声誉吗?
侯立新:我是这样想的,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别人为这个事也反复问我,我的亲人、朋友、同学会问我,难道说不怕后果吗?我说我没有顾忌到这么多。一个医生你在病人最困难的时候,在生命的关键时刻,你是一个医生,是必须要去帮助他。如果这个时候想得太多,你就不是一个医生,我认为医生的天职或责任,关键的节骨眼就在这个地方。
主持人:不仅是治身体上的病痛,还有心理上的。
侯立新:是的。
主持人:你打消了他所有的疑虑和后顾之忧。
侯立新:是的,我没有想太多,就这样坚定地往下面走。
主持人:元清老师,其实在咱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医院有一些医生,不是所有的医生,有那么一部分医生,他们实际上是会选病人的。相信您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也听说过这样的事情。这样一对比您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元清:其实是这样的,我觉得像侯教授这样的思想,这种行为,是一种“专家风范”。什么叫“专家风范”?就是他的心很专。一,做好本份。我医生该做什么?首先能延续你的生命,然后最好能减轻你的痛苦,还要给你一定的希望。我只做我尽力,我能做的事情。而他只想这一点,他正因为只想这一点,无论是他对待病人的这种态度上,还是他自己的专业技术方面,他有一颗排除了干扰的心。他想别的东西少了,那么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他把有限的能量集中到一个渠道上去,集中到一个该爆发的点上,那么效果就是非常明显的。
【导视2】
他是一名医生;(侯立新:要了解他的疾苦,了解他的苦衷。)
他是中国好人。(患者:药保本了没 ,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他为何受到质疑?(元清:对医院有没有正面的帮助?)
他付出怎样的代价?(侯立新:难道说不怕后果吗?)
《医者仁心侯立新》,《一诺千金》正在播出!
【短片4】
(配音)去年11月,侯立新在为环卫工人义诊时,与小婷婷的妈妈结识。了解到小婷婷的情况后,坚持每周为她治疗。
(同期声)侯立新:这个传统针灸,对这种智障、脑瘫、脑萎缩,效果比较特别一点,靠常规的西药或者是其它制剂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们就用中医传统的针灸来打通经络,让她早一点好起来。
(同期声)记者:侯院长给这个小孩治病,收不收费什么的?刘婷婷的妈妈:不收,那个小的(看病)也没收钱。侯医生蛮好的,对我们,一分钱没收。记者:小的也需要治病吗?刘婷婷的妈妈:鼻子也是他看好的。记者:哦。刘婷婷的妈妈:鼻炎也是在侯医生那看的。(还有她老公。)刘婷婷的妈妈:有胃病也是在他那看的,也看好了。
(同期声)记者:她拽着你的手。
(配音)临走时,侯立新又为小婷婷留下了200元钱。
(同期声)侯立新:因为什么呢?小孩看病,生活都很不容易,我只是一点心意。刘婷婷的妈妈:好,感谢!
(配音)从小婷婷家出来后,侯立新又去看望一位老人。
(同期声)侯立新:开门啊,侯医生。好。
(同期声)侯立新:伸出来啊,舌头伸出来,让我捏着。哎,对了。我给你扎针灸了,你再走,疼痛比刚才好不好些?王婆卖瓜啊。抬腿,抬腿。往高抬,这样抬。邱毓瑛(86岁):抬腿啊?侯立新:哎,这比刚才轻不轻一点点?邱毓瑛(86岁):好像轻一点。
(同期声)记者:侯医生经常来看你吗?邱毓瑛(86岁):经常。记者:大概多长时间来一次?邱毓瑛(86岁):有了,有了。记者:大概多长时间来一次?邱毓瑛(86岁):多长时间来一次?记者:啊!邱毓瑛(86岁):我只要有病,他就过来看我。记者:过来看你,是吧?就是基本上你的病都是他给包了?邱毓瑛(86岁):我一直都吃他的药。记者:平时每天都吃吗?邱毓瑛(86岁):每天都吃。记者:是因为有一些慢性病,是吧?邱毓瑛(86岁):哎,我高血压。记者:高血压。邱毓瑛(86岁):还有心脏病。
(同期声)邱毓瑛(86岁):我有一次就是把腰(弄)坏了,那是老头儿还在的时候,我拉他手把腰给闪了。闪了以后,他(侯立新)把我背起来,抖了一下,呀,马上就从椅子上就起来了。记者:立竿见影啊!邱毓瑛(86岁):嗯!
(同期声)记者:老爷子活着的时候,是不是……邱毓瑛(86岁)哎呀,都是他,完全靠他,他手到就病除。记者:是不是有了侯医生,您就不需要去医院了?邱毓瑛(86岁)我就能够不住院,我敢不住院了。原来人家医生叫我住院,我就得去,没办法,现在我就敢不住院了。
【访谈4】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短片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不知道元清老师看到没有?侯老师今天坐在这儿,是化了妆,打扮了一番的,实际上平时生活当中穿得挺简朴的,他的裤子都破了一个角了。按理来说,您一个医院的院长应该也不差钱,但自己却过得那么简朴,为什么?您这是要留着钱干嘛呢?
侯立新:说实在话,在人生之中,我认为快乐,快乐地工作,简单地生活,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我甚至连一杯牛奶都不喝,甚至早上我就在家里做早餐,中午就跟员工一起吃工作餐,晚上也是跟员工一起吃,30多年来我从来不开小灶。但我有个感受,跟员工一起吃饭是别样的感觉,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所以从衣着方面我没有什么讲究,在病人面前,他只要认得我是医生就够了。但是我的心就是只要精神上的一种富足,物质上面我只要感觉到吃饱、睡好、开心就好。
元清:我觉得侯教授破了洞的裤子是奢侈品。什么叫奢侈品?我们都觉得什么“爱玛仕”这些东西叫奢侈品。奢侈品是来证明人自信和精神富足的,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他只有有充分的自信,对自我精神的本质的认知和肯定,然后我就敢穿一条破裤子出去。
【短片4】
(配音)下午四点,侯立新又匆忙赶往协和医院,去看望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小伙子。
(同期声)侯立新:这次给你拿一个暖宝宝过来了,把它加温了以后,放在脚下,就不冷。
(配音)小伙子姓周,今年17岁,是河南人,在武汉打工。3月8号因为胃痛到立新中医院就诊。侯立新接诊时发现,小周胃大出血加重度贫血,病情严重,应转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采访)侯立新:当时我真的很不放心,我就立即把小周成送往长航医院,经过长航医院紧急抢救,这个小孩的病情(仍)急剧加重。在危重的情况下,院方就建议我立即转向上级医院继续治疗,这个时候我就马不停蹄地把他送到协和医院进行抢救。
(配音)侯立新帮小周支付了长航总医院的4000元医药费后,又帮小周支付了在协和医院治疗的6000元医药费,并守护到第二天。临走时,他又往小周妈妈的卡上打了14000元备用金。
(采访)小周的妈妈:今天早上一个主治医生,李医生他检查完之后,他就把我叫出去,叫出去之后他就这样说,他说我跟你说,你这个孩子确诊是白血症。
(配音)侯立新的善举感动着一个个相识和不相识的人。全国道德模范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以及企事业单位也纷纷赶到医院慰问并送上爱心捐款,一些志愿者还到病房义务照顾小周。病房内外,爱心如潮水涌动,捐款遍及全国各地。
(采访)小周的妈妈:我们在武汉没有亲戚和朋友,就是侯院长帮助我的小孩子从长航转到协和,医药费都是他出的,我非常感谢他,非常感谢社会上这多好心人。
【访谈5】
侯立新:我总感觉到做一点事情,发自内心的我感觉到很快乐。帮助了病人,提升了自己。为什么说帮助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帮助了别人以后我很快乐,而且我自己认为我做到了,我有一种自信,我很开心。那么这个时候,就刚才我们的(元清)已经说过了,当把病人治好了这种感觉,这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一种感觉。帮助别人,就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那一瞬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元清:那么读侯教授的事迹,也看他一些相关的资料。首先我们来看,刚刚他自己说的他是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我们知道山里有一个特点,纯朴;还有一条,用一个语言来说就是一根筋。他认准的事情,因为那个地域培养出来的人的特点,他认准的事情他很执着;然后他抗干扰力比较强,这是一种性格上的特点。这种大山养出来的儿子,性格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这种东西。当然我们知道大山比较偏僻、比较穷、生活生产条件比较差,所以他能够感受到那种最基层的困苦。感受到的这种困苦从他年轻时走过来,就培养了今天他对病人的这种感同深受的基础。你看精神是比较专注、执着,再一个他能感受到他人之痛、他人之苦。每个人其实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说在小的时候,在成长的经历当中……
主持人:你被谁引导了。
元清:是否被引导了,是否被培养了,正能量是否积累了,积累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等到他现在成为“好人”了,不是说这个“好人”的帽戴到脑袋上以后,把他架到上面下不来,而是说他在成为“好人”过程当中,他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做好人的快乐。
【短片6】
(配音)3月28号早上7点,立新中医院总院门前聚集了十几个人。这一行人准备前往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在那里,一座由侯立新及社会爱心人士捐款修建的铁索桥,经过三个多月的建设,已经正式竣工了。
(配音)这是侯立新第六次前往渔山村,之前他曾五次到渔山村进行义诊。第一次在渔山村乘坐索道的情景,让侯立新记忆深刻。
(同期声)侯立新:当时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破笼子,踏上这个笼子,下面都是空的。坐上这个笼子以后,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囚在上面,双手扒在上面。看到两边的山和底下的峡谷,这时候壮着胆到了中间,正到中间的时候,索道因为日久失修,中间就塌下来了,这一停,估计是在40秒左右,它要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人的心情就更复杂了。
(配音)渔山村位于恩施鹤峰县西南端,地处鄂湘两省交界处,是鹤峰县最偏僻、最落后、最贫穷的行政村,山大人稀,平均海拔822米。靠近走马镇大山的渔山村7组,于1997年修建了一条跨度达1000米的索道,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同期声)索道工 张新建:以前这个索道就是稳固性不是很好,现在通过我们政府和侯医生的捐款改善以后,现在基本上稳定性、安全系数比较高了。
(配音)去年8月30号,立新索道桥捐赠及开工仪式在渔山顶上举行,其中侯立新个人捐款10万元。
(采访)候立新:这里留守儿童和老人,我们简称为空巢老人,他们有个出路了。原来是出行难、出山难,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是难上加难。我们能够帮帮他们了结心愿,是他们的心结,也是我们的心愿,终于这个梦今天圆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很开心。
(配音)渔山村村民在立新索道桥边为侯立新立了一块功德碑,并为他献上一面锦旗,以表达感激之情。
(采访)索道工 张新建:侯医生,我怎么说呢,非常感谢他对我们的大力帮助。
(采访)渔山村村民:那要是这个索道你们不这么扶持,这么帮忙,我们就永远得不到幸福,永远得不到改善。
(同期声)记者:你到哪去啊?渔山村村民:到那边去。记者:干吗?渔山村村民:买点小东西。记者:买点小东西。渔山村村民:买点盐。记者:哦。
【感悟】
侯立新:我在30年前,大学一毕业以后面向社会,我就许下了诺言,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座右铭:人生的快慰,不是在享受幸福,而是在创造幸福;不是在创造个人幸福,给个人享受,而是在创造公众幸福,与大家一同享受。所以我会坚定的往下走,一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