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为何盯上老人?
(2014-05-23 18:32:05)
标签:
骗术老人杂谈 |
分类: 一诺千金 |
骗术为何盯上老人?
编导:忆梓
2014年1月24日
【本期嘉宾】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张
【导视1】
投资养老项目,600多位老人被骗2800万元;(都不敢告诉儿女。)
免费讲座、赠送礼品,老人误入温柔陷阱;(这些人岁数大容易被忽悠。)
独居老人找老伴儿,老伴儿神秘失踪,人财两空;(我得需要几十万。)
“神医”看病、消病除灾,老套骗术屡屡得逞。(在七天之内有血光之灾。)
《骗术为何盯上老人?》,《一诺千金》马上播出!
主持人:观天下诚信,看《一诺千金》。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今天的《一诺千金》。今天请到演播室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嘉宾:一位是知名学者乔新生教授,欢迎您!
乔新生: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知名律师张萍律师,欢迎您!
张萍:你好,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二位!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是关于老年人的。我们都知道老人过日子都非常节俭,省吃俭用的,就为了攒那么点儿钱。有的是传给儿女的,有的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留点儿压箱底的钱。但是往往就是因为这点儿钱,就被一些骗子,不法分子给惦记上了,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唐僧肉啊!所以各种各样的骗术和花招层出不穷。您看在前一段时间,在广西南宁,警方就破获了一起涉及到六百多位老人的集资诈骗案。我们先来看一看。
【短片1】
(配音)南宁市公安局兴宁分局经济侦查大队根据群众举报,查获一起非法吸收存款集资案。犯罪嫌疑人利用退休老人有闲钱、投资养老的心理,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噱头,高于银行利息分红为诱饵,吸引600多位老人参与养老投资理财,非法集资近2800万元。
(采访)受骗老人:那都是我们的养老钱,真是打击太大了,我都要崩溃了。
(采访)受骗老人:都不敢告诉儿女。如果告诉儿女,儿女都指责我们平常舍不得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怎么给人家这样就白白骗了。
(配音)据了解,2011年3月,一家名叫广西福旅的公司声称将在南宁市郊区建设一个养老度假村,期待中老年市民参与,为自己的养老投资理财。该公司先后通过在人才市场和网上招聘等方式,招来了50多人充当投资理财的业务员。这些人再通过在街头散发宣传资料和电话推销等方式,向中老年人推销他们的理财项目。几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当中最少的投了一两万,多的达几十万。
(采访)受骗老人:投的越多,利息就越高。一个人一万块,就是10%(的利息),三万是12%(的利息),五万15%的利息。
(采访)受骗老人:(业务员)他就跟我说,你投进去以后,我们那里现已经(建)起水上别墅了,他过来跟我讲,你以后可以住水上别墅养老的。
(配音)有高额利息拿,还能住别墅养老,这样的回报让很多老人格外心动。除此之外,该公司针对老人们主打的还有亲情牌。亲情牌之一:每月带老人们去旅行。
(采访)受骗老人:专车专列伺候那么周到,很关心也很关怀。他那车开到哪里,吃到哪里。想去哪里玩儿,都开到沿途,我们很方便,觉得比参加旅游团还好呢!
(配音)亲情牌之二:嘘寒问暖,比儿女还亲。
(采访)受骗老人:天冷要加衣服,热天要注意运动怎么怎么样。反正真是比自己的子女还要关心这样子。
(配音)然而老人们却并不知道,陪伴式的旅行、亲人般的问候,这些糖衣炮弹竟然都是照本宣科的生意经。
(采访)办案民警 陈欢: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他编好了一些固定的用语,记在笔记本里,其实都是对着念的。
(配音)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这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金额已高达2800万元,而其中只有600万元投资在了所谓的养老度假村项目上。到目前为止,该项目没有任何赢利。警方在调查时还发现,该公司根本就没有获得建设度假村的任何资质。
(采访)办案民警 陈欢:这个是南宁市一个水库区,在水库区建房要经过更严格审批的,目前这些审批他都没有拿下来。他这个钱只往里投,但是他没有一分钱的回报。
(配音)把钱投入到既没有资质,也没有收益的项目上。那么这家公司又是如何支付600多名投资者所谓的高额利息呢?
(采访)犯罪嫌疑人 颜某:拆东墙补西墙,只能够这样。
(采访)办案民警 蒋琨:实际上就是拿后面老人投资进去的钱,去还前面人的利息。还到后面,没有更多的老人注入资金的时候,这个资金链自然就会断裂了。
(配音)据办案人员介绍,在这起非法集资案件中,涉案公司有一个最为明显的漏洞,这家公司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为旅游咨询,也就是说,它根本没有国家管理机构颁发的相关金融投资许可。而这一现象,在目前的一些民间非法集资案中普遍存在,却经常被忽略。
(采访)办案民警 蒋琨:我们国家对这种金融投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是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这种有非法集资的嫌疑这种行为存在的时候,尽量注意一下。工商营业执照上面批准他允许经营的范围,跟他现在从事的这些方式,是不是一致的。
(配音)目前,该案1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600多名老人的2000多万元集资款警方正在全力追缴之中。
【访谈1】
主持人:曾经有一个调查就显示,现在受骗的有八成以上都是老年人。为什么这些老年人特别容易受骗啊?
乔新生:对。我们有句话叫老小孩,年纪大了心智下降,所以骗起来就比较容易;第二,这些老年人都比较孤独,他希望找人说话。有的人投其所好,聊着聊着就把他聊到套儿里去了;第三个是老年人一辈子多少都有点积蓄,所以人家骗的时候,就把他作为主攻对象。
主持人:就看准了这个。
乔新生:对。就把老人作为一个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他因为有钱,有钱又有闲那就是老年人。所以我说老年人上当受骗,不只中国,在其它国家也是这样。
张萍:关于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问题,在我身边我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举个例子吧:我的婆婆在几年前,因为她那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就像刚才乔教授说的老人身体不好,但是中国的老人哪,他非常担心会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影响孩子,因为孩子都很忙嘛,工作压力大,如果生病,子女要请假啊,自己小家庭不好照顾,她这时内心就很急切地希望自己身体好。所以到了菜市场看到两个人演双簧,说什么药好,什么药好,她就一下过去凑热闹了,最后就花了五百块钱买了一堆罗汉果回来。好在家里孩子反应及时,孩子知道后再到市场去,演双簧的人还在那个地方,所以把那五百块钱还是要回来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身边还是有这样的情况的。
主持人:是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容易上当?有没有一些分类?
乔新生:有人说受过教育的老人不容易上当,没受过教育的老人会上当。我还真办过这类案子,前些年,因为我在大学里,退休大学教授78岁,结果出去买东西的时候……
主持人:一样被骗。
乔新生:让人家弄的传单、广告给吸引住了,跟着小姑娘稀里糊涂地上了四楼。到了四楼(不知)怎么一说,就花了九千块钱买了个东西。还没完,最后人家说这老教授长得好有风度啊,白发苍苍。这样吧,老先生我就给你便宜一千块钱,条件是你给我做个广告。咔嚓,照了张照片,然后弄个大海报放在门口。著名高校的老教授都来买我的东西,这多有号召力啊!
主持人:把他的底细都给摸清楚了。
乔新生:他自己沾沾自喜啊,说没想到老年了我还明星一把。
主持人:所以说真要给他们分个类的话,恐怕还不是那么好分。你看受过高等教育的老教授,这个应该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吧,他也上当了。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个案例,在浙江宁波一位张老伯,他是一位农民,天天在地里干活,照说很少接触外面的人,骗子也不应该会瞧上他。但是三个男的,他在地里干活,找上他了,说自己是地震局的。那接下来发生什么呢?我们往下看。
【短片2】
(采访)张老伯的老伴:(他说)这里我们想搞测量,测一下。测量干什么我说。(他说)我们防地震。
(采访)张老伯:过了一会儿,“嘀嘀嘀嘀”叫起来了,他说这是什么东西在叫?
(配音)张老伯和老伴也觉得很纳闷儿,赶紧走过去瞧一瞧。
(采访)张老伯:他说这是什么东西?把包的东西拆开以后,里面黄黄的,他说这是金龟。他说这个东西可值150万,我们几个分点给你,你借点钱给我。
(配音)张老伯信以为真,取出家里仅有的一万九千元钱给了这三人,然后拿着金龟回家了。事后,经过家人的提醒,张老伯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采访)办案民警 郑瑜:故意搞搞测量什么东西,趁农户不注意的时候,把假的金龟,事先准备好的金龟,埋到那个田里面。然后故意用自己事先带过去的那种家里用的比较传统的门铃按了一下。
(配音)警方提醒,骗子的伎俩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大家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要贪小便宜,骗子就不会那么轻易得逞。
(主持人)盯上这些老人的骗术还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听免费讲座的,送健康礼品的等等。在浙江的海盐就查获了一起一百多位老人涉及到百万资金的骗局。我们来看看。
(采访)受骗人家属 苏先生:(多少钱总共花了?)一万多吧。那肯定是上当的。我父母他们不觉得。他们已经上了一个多月的课了,天天被他们这样灌输这种思想,天天灌输这种思想,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会相信。我希望他们把这个能退掉的给我们退掉,这些产品我们不需要。
(配音)除了苏先生,这位老人一早赶过来也是为了退钱。老人告诉我们,自己的老伴也是听了讲座以后,花4300元买了虫草胶囊,还领回一张旅游券。
(同期)“健康讲座”授课人 杜先生:我告诉你老人家,你所买的任何东西,我没有诱惑你,说这个我还有什么东西送给你,没有,也没有旅游票。(这些人岁数大容易被忽悠。)但是你愿买愿卖,没有强制你买啊。
(采访)办案工商人员 马永明:港澳游,它的内容是港澳游,但是实际要求就是说你自己到深圳,然后再安排你过去。旅游最大费用是在中途的飞机票、车票等等这些方面是最贵的。那么从深圳到香港一街之隔,到那边去的费用是很轻很轻的。
(配音)据初步核实,参加这个健康讲座的老人共有370多人,其中有100多位老人购买了所谓的虫草胶囊。
(采访)办案工商人员 马永明:具体还没调查结束之前,我们也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通过现在掌握的一些证据来看,大概是77万左右。
【访谈2】
主持人:二位看看,刚才这个短片当中,老人是花了这么多的钱买昂贵的保健品。他们平时生活当中多么的节俭,菜要是今天吃不完,还得放冰箱里第二天接着吃。为什么在这个事情上,这么舍得花钱呢?
乔新生:对。我倒是分析了一下,现在老人被骗啊,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理财的; 一种是养生的;还有一种是亲情牌。理财产品,老年人说我积蓄了一辈子,如果我死之前,能给我儿女多挣点多好啊!于是那个理财专家就来了,推销各种各样的产品,卖保险的、卖(人)寿的等等都来了;第二就是养生牌,你吃了我这个产品啊,保证不生病,保证能够多活几年,所以这种养生牌特别能吸引人;还有打亲情牌,难道你不愿意让你的儿女活得好一点吗?不愿意让你的孙子孙女健康(成长)吗?所以你要给他们买东西,不送压岁钱,就送这个东西。你看,就这三样东西……
主持人:结果压岁钱都送到骗子荷包里去了。
张萍:再一个我觉得保健品讲座和买保健品,还跟这些公司推销的策略还是有关系的。第一,他们可能会宣传这个产品神乎其神。什么超离子的,什么高压氧舱,什么水泡了以后怎么样。实际上他告诉你的这些技巧,你生活中注意点,更讲究卫生一点。但是它会让老人感觉是不是更好一点,好,老人就会受到影响了;再一个他觉得送一点米啊,油啊,生活礼品啊;再一个他会请一些专家,专家让人感觉很权威,就像刚才乔教授(说的),(给教授)照了一张照片,老人他还有一种从众的意识,别人觉得好,那我肯定也要觉得好。这个东西已经有人试过了,已经好了,他可能也觉得(好),从众的心理可以考虑;再一个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认为老人因为他的身体,一般来说他还是有病的,有病他就希望(治)好。疾病会让人变得很痛苦,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希望保健品把自己身体搞得好,减少自身慢性病给他带来的痛苦,这是一方面;然后第二方面,就像我刚才说的,他觉得身体好了,对于子女来说,不给他们增加负担,就是这样的,骗子就想到他们心坎去了。所以这样,我觉得保健品就可以大行其道了。
【导视2】
投资养老项目,600多位老人被骗2800万元;(都不敢告诉儿女。)
免费讲座、赠送礼品,老人误入温柔陷阱;(这些人岁数大容易被忽悠。)
独居老人找老伴儿,老伴儿神秘失踪,人财两空;(我得需要几十万。)
“神医”看病、消病除灾,老套骗术屡屡得逞。(在七天之内有血光之灾。)
《骗术为何盯上老人?》,《一诺千金》正在播出!
主持人:您看下面这个案例啊,也是因为孤独惹的祸。河北唐山的李先生已经60多岁了,老伴儿很早就离开了他。于是呢,他就通过征婚广告认识了一位女子和他谈恋爱,很快两个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也觉得挺甜蜜的。正当李先生憧憬着未来甜蜜生活的时候,这女的消失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短片3】
(配音)李先生的老伴五年前因病去世,儿女们平时工作又忙,所以他就萌生了再找一个老伴儿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先生看到了一则征婚广告,一名丧偶的女性欲找终生伴侣,还留下了电话,于是李先生主动联系了对方。没想到第一次电话联系,对方就表示愿意和李先生交往,并主动相约见面。但第一次见面,就让李先生有点措手不及。
(采访)李先生:她说咱俩见面了,那你不应该给我买双鞋穿吗?这就要走了300块钱。
(配音)随后两次这名女子又分别以不同理由向李先生要走了500元和2100元。
(采访)李先生:问她家在哪住,她就不告诉我。那时候我就有怀疑,有怀疑。当时我还觉得她还挺(不错),三番两次给我打电话,看她还挺热情。
(配音)看李先生出手如此大方,对方就更加热情了,不断打电话要求见面,只不过最后一次对方开口数目更大了。
(采访)李先生:她说她们家出事了,她姑爷又逮起来又啥的,太缺钱了,我得(需要)几十万。回头还得把家里的房子卖掉,我说只有1000元钱,我说你愿意拿就拿着吧。
(配音)这次见面之后,李先生就再也联系不到那名女子了。简单的四次会面,对方共要走了李先生4000多元钱,老实厚道的李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可他连对方是哪的人、什么工作、多大年龄和家庭住址一概不知。
(主持人)湖南株州的尹师傅今年63岁,也是一位独居老人。就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被人骗了7000多块钱,买了什么呢?买了两台饮水机,还有一大堆的保健品,另外还借给对方4000多块钱的现金。但是现在这个人压根儿就找不着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配音)一天,尹师傅经过一个广场,遇到了年轻男子小唐,小唐对尹师傅嘘寒问暖,还邀请他去听免费讲座。由于长期独居,小唐的关怀让尹师傅感受到了温暖。为了报答他,尹师傅便花3999元购买了一台饮水机。
(采访)尹师傅:我说我不需要饮水机。他说,这台饮水机可以保证健康,可以健康长寿的,这个东西最好了。现在我们把广告费都免了,直接给消费者(优惠)。
(配音)几天过后,小唐根据尹师傅填写的地址,再次找上门来。这次仍然是推销饮水机。
(采访)尹师傅:他说你买第二台,我800元卖给你。我说好咯。他又说我这里还有一些保健品,没有多少钱。你一共给我3000块。
(配音)两次下来,尹师傅把小唐当成了自己的忘年交。
(采访)尹师傅:他说我要结婚了,叔叔你借点钱给我。我没有办法,28号下午收了礼钱就还给你。(你为什么要借给他呢?)我就想年轻人结婚不容易,我有些同情他。
(配音)记者看到,尹师傅提供的欠条上写明,12月18号还清欠款。但是12号之后,对方的电话就一直处于接不通的状态。
(采访)尹师傅:(那他有没有来还呢?)没有还,电话也不接了。之前还打了一次电话,他说14号15号会找你的,也没来。(电话一直都这样无人接听吗?)之后就没通过,停机了,这根本就没通。
(配音)最后记者根据欠条上留下的公司地址,找到了位于市中心的天顺大楼9楼,发现这里并没有9010室,只有0910室。而这间房从2005年开始,就是某函授机构的教室。
(采访)函授机构工作人员:反正搬上来以后,(9010室)就一直是我们的教室。我们有五间房子,0907,0908,0909,0910,0911,0912,一共有七间都是我们租的。(你这里有没有一个叫周志强的人?)不认识。(有没有叫唐高的呢?)没有,不认识。
(配音)经证实,欠条上留下的另一个家庭地址也是假的。这时记者留意到,饮水机收条上的签名是唐高,而欠条上的名字却是周志强。而尹师傅却坚称,这两人无论是长相,还是笔迹都是同一个人。
(采访)尹师傅:(你当时没有起疑心吗?)我就是忘记了嘛,忘记了,以为他叫小周。我们通电话就叫他小周,就是忘记了,喝了酒嘛。回想起来,他过去跟我说过,他姓唐。
【访谈3】
主持人:看看,刚才这两个案例都是老人,而且有一个特点:他们两个都是独居老人。
乔新生:独居老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他认准一件事儿特别执着。因为我长期在大学生活,我们有个大学老教授80多了,一个人独居,为了一点小事,她能成年累月地在琢磨。有些骗子就上门来,经常跟她发生联系,久而久之就像她的家人一样……
主持人:产生一种依赖感。
乔新生:产生依赖感。所以小到牙膏牙刷,大到桌椅板凳,有时候闲着没事儿打个电话,哎哟我这儿有个什么东西你来给我修修。好,拿着家伙就上来给她修。修完了以后一分钱不要,她挺高兴。下一次来卖东西,阿姨,你看我这东西新的,多好啊,三万二,行吗?我卖给你的时候,我跟他讲价了,一万八,你要不要啊?要的话,我马上给你搬过来。不要都不好意思,要吧!行,搬来了,结果搬来就上当受骗。所以独居老人,他一方面内心孤独,需要倾诉;另一方面,有些人就是投其所好,小恩小惠,经常跟他来往,最终双方就产生了信任关系,任何交易往往都是基于信任产生的。
主持人:跟刚才短片是那个是一样的。所以当别人找他借钱的时候,他一点防备心理都没有。
张萍:因为独居,所以他跟社会的交流相对来说肯定要少一点。如果他身边有老伴,或者跟子女在一起,肯定每天会有交流,会有新的信息。所以独居的老人应当说,他跟外界的交流信息肯定还是相对少。正因为这样,所以他渴望外界(交流),有人对他好的话,他肯定就会很感激,他有共鸣。
主持人:看起来就是他们把这些骗子当亲人一样,甚至比亲人还要亲。
乔新生:这就是孤独产生的一种感觉。老年人一天24小时,十几个小时就呆在家里边,只看电视,电视是半导体,它不像网络,网络是一个互动的,很多老人不会上网,所以他不会跟别人交流。他没有了交流的感觉,只能被动接受,他有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一旦有人梆梆梆敲门进来,就像上帝一样,所以你说什么我就信什么。这反映出什么?我们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不能只关注他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关注他的精神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边,增加规定常回家看看条款。如果他要是处在一个精神孤独的状态,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主持人:确实如此啊,什么骗局都是从交流、从沟通开始的。所以这时候交流就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和角色在这个骗局里面。最近北京警方也破获了一起以“神医”为名的诈骗案,这伙人是集着团抱在一起,骗了72岁的王奶奶20多万的现金哪!
【短片4】
(配音)一天上午,家住北京的王奶奶刚刚走出小区大门,就被迎面而来的一名中年男子拦住,说他和王奶奶的儿子是同学,并且还去过王奶奶家里。
(采访)办案民警:老太太说不认识你啊。(嫌疑人说)我去过您家呢。(老太太)说那我忘了。以这么着先套上关系。
(配音)一阵交谈之后,王奶奶真的相信这名男子是儿子的同学,两人越拉越近乎。正在这时,一名妇女走了过来,向男子打听附近住的一个“神医”,要请他给爱人看病。
(采访)办案民警:这男的就跟她讲了,我认识一个,但人家给你看不给看我就不好说了。为什么呢?人家是专门给头(领导)看病的,是台湾过来的一个名医。
(配音)在妇女的请求下,中年男子便领着她和想看热闹的王奶奶一起走进了附近的一个大院。在一座楼下,遇到了一名被称做“神医”孙子的男子。
(采访)办案民警:一见面他说你爷爷在家吗?他说我爷爷在家,干吗啊?他说找你爷爷看个病。(男子)说我爷爷在家配药方呢,三天不能见人。他的意思你就别上楼了。
(配音)这个自称“神医”孙子的男子说,爷爷没空不要紧,我把你们的情况转达给他,也能为你们治病消灾。在中年男子和妇女的鼓动下,王奶奶也让“神医”的孙子给她算了一把。
(采访)受害人 王奶奶:说你们家老头,两口子助人为乐,心眼挺好的,好人有好报。就有一点不好,你女儿在七天之内有血光之灾。
(配音)王奶奶这一下可就紧张起来了,她问“神医”的孙子,有没有办法化解灾难?
(采访)骗子:要化解呢,我说就是用金钱铺路法。
(配音)“神医”的孙子对王奶奶说,要把家里自己能支配的钱财都拿过来,让他的爷爷做法事消灾。而且七天之内还不能跟人家说。按照他的吩咐,王奶奶赶紧回家拿来了20万元现金和一些首饰。
(采访)受害人 王奶奶:我一分钱也不要您的。到时候叫爷爷解了以后,原封不动(你)还拿回去。
(配音)“神医”的孙子接过王奶奶的钱财后,又指使那名女子去买红布,让王奶奶买西红杮和鸡蛋,说是给爷爷做法事用。王奶奶刚一离开,装扮成“神医”孙子的肖某等人就拿上钱财逃离了现场,在两公里之外与那名当托的女子会合了。犯罪嫌疑人肖某等人被抓获后,承认了诈骗王奶奶的犯罪事实。并交待半个月前在北京用同样的手段,骗过一名老年人五万八千元的现金。
(采访)办案民警:第一个不认识的人,不要轻易相信他的话;第二点一说钱的事应该防备,回到家不要私自作主。或者给孩子打电话,或跟老伴说一声,或者打110。
【访谈4】
主持人:其实像“神医”这样的骗局,我们觉得特别老套了。看到这些老年人的遭遇,一方面挺值得同情的;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应该反思,咱们社会的防骗体系和机制是不是完善了?是不是还存在哪些漏洞?还有我们的亲人、家属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乔新生:有些骗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主持人:团伙。
乔新生:他有个团伙。不仅是他自己有一个团伙,而且他和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说白了吧,有些社区里边,街道居委会实际上就是骗子的托儿。那些公司来卖蜂蜜,来卖高档保健品,给了他们街道居委会好处。有些街道居委会那些个人,他拿到了一些好处,于是他自己就贴海报,望居民同志前来购买,这是很多老人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助长了骗子的骗人之风。
乔新生:因为实际上这些自治组织就扮演了一个背书的角色,你替骗子或者说他卖的那个产品质量做了担保。你看街道居委会都贴了广告,可信的。所以我就说了,我们一方面要告诫老人,要让老人有充分的知情权,让老人有知情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醒中介组织、社区居委会你们自己千万不要成为骗子的托儿。
张萍:我觉得信息就需要交流。比方说这些骗术,如果子女或者社区的,或者是干警,就是公安民警多一些宣传,告诉他这就是一个骗局,那么他一旦遇到这个情况,他马上头脑就有这种警惕,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骗局,就会避免(受骗)事件的发生;再一个,第三个方面就是子女,子女在这方面可能承担的责任是最大的。因为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对我们的抚育,而他们老了后,也许某一天就会离你而去,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能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再承受这样的打击,是吧?是比较重要。所以我觉得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把外界所有了解的资讯和防骗的情况跟老人多说一下,随时跟他(联系),也许正在他受骗的某一个环节,你的电话及时打来,可能这件事情就阻止了。
主持人:春节就要到了,如果大家都能够放下手头的繁忙,和父母在一块,和老年人在一起,多坐一坐、多沟通沟通、多交流交流,一方面可以给他们送去温暖;同时还可以告诉他们哪些是骗术,让他们提高警惕,让这些不法分子无空可钻。好了,今天的《一诺千金》咱们就和两位嘉宾共同探讨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守候。下次节目再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