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供暖,难在哪里?
(2014-01-16 21:05:19)
标签:
武汉供暖冬暖夏凉南方供暖财经 |
分类: 一诺千金 |
武汉供暖,难在哪里?
编导:忆梓
2014年1月15日
【本期嘉宾】
许以洪:武汉市政协委员 江汉大学教授
张燕平: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工学博士
【导视1】
又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能够扛下去的时候,就啥也不用。)
实行半个多世纪的“供暖线”该不该重新划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武汉实施“冬暖夏凉工程”8年,成效如何?(起码暖和不冷,人也不容易感冒。)
是谁卡住了冬暖夏凉的脖子?(对热源稳定性的影响特别大。)
《武汉供暖,难在哪里?》,《一诺千金》马上播出!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厅做客的依然是两位嘉宾:一位是市政协委员、江汉大学的许以洪教授。欢迎您!
许以洪: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张燕平博士。欢迎您!
张燕平:观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二位的到来。现在又到了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了,在北方集中供暖早就已经给供上了。但是在南方,五花八门的取暖方式各显神通。像在武汉这样的南方城市,它的集中供暖到底为什么会这么难?难在哪里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听一听生活在武汉的外地人,他们又是怎么来看待武汉的冬天的。
【短片1】
(配音)麻青春是辽宁朝阳人,2004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到武汉工作。虽然已经在武汉工作和生活了将近十年,但每到冬天,他都会觉得特别难过。
(采访)麻青春:因为武汉的冬天一个是温差很大,白天的温度还可以,特别到晚上温度下降的比较快。还有一个室内和室外啊,这个温度基本上一致,这个让我非常的不适应。而且它的湿度特别大,感觉到北方是一种干冷,外面温度是零下20度,它就是零下20度,基本上那种感觉不像武汉零下那种感觉冷到骨子里。
(配音)麻青春说,虽然北方冬天室外温度较低,最低温度甚至达到零下20几度,但因为暖气是必备设施,所以家里非常舒适。
(采访)麻青春:像我们在北方的话,基本上在屋里面穿衬衣就足够了,因为它取暖的温度基本可以达到24度到26度左右。虽然说在外面比较冷,但是把羽绒服、羽绒裤一穿,虽然有风的时候感觉有点冷,但是到家里以后感觉非常温暖。家里面温度是非常高的,很舒服。
(配音)麻青春介绍,北方采取的集中供暖方式,相对武汉等南方城市用空调等取暖,不但舒适度高,而且因为有政府补贴,费用也要便宜不少。
(采访)麻青春:北方供暖呢,因地域的不同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上差不多,(每平方米)是20到30块左右。像我们家那边基本上就是20到26块左右,它可能根据(取暖)时间的长短,还有温度的变化它有一点点变化,但基本上差不多就这样一个幅度。
(配音)麻青春的家乡辽宁朝阳冬季采暖时间通常是5个月,如果是100平米的房子,一个冬天的采暖费用在2600元左右。
(采访)麻青春:当然了我们作为从北方过来的,也是希望我们武汉这边能够尽快的把这个集中供暖,或者是小范围的集中供暖早一点的把它建起来。现在武汉的几种方式可能部分单位采取自己的一个单独的供暖方式。这个单独供暖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它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讲,可能难以承受。
(配音)我们到麻青春家采访时,正赶上他的岳父岳母从东北来看望女儿、女婿,对于在武汉过冬,他们感到很不适应。
(采访)麻青春的岳父陈学勤:第一个呢我们总觉得从北方来到南方,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或者暖和的感觉。但是我们穿着北方来的这身衣服,来到这地方还是不行。最后孩子给我们准备了加厚衣服,给我们买一套;电热毯给我们买一套,也还是不行。特别是晚上出来看个电视,地板、脚非常凉,冻得嘶嘶哈哈的,哆哆嗦嗦的感觉。
(配音)对于在南方和北方过冬的不同感受,陈学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采访)麻青春的岳父陈学勤:我跟我女儿、女婿开玩笑说,我说在咱们北方,现在供暖条件都好了,咱们一进屋就进到保温箱里去了;但是到你们这地方呢,就属于冷藏室似的,说冷也不是太冷,说不冷这个滋味也是非常难以形容。所以说,我总觉得冬天,南方和北方在取暖过程中,都应该取暖。不应该说是北方能取暖,南方就没有,这个我总觉得这个条件应该要都能取暖才对。
(配音)北方人在武汉过冬不习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感觉又怎样呢?
(采访)退休高级工程师钱武威:在没有供暖的时候,那个时候到冬季的话,在家里看电视,都要穿保暖拖鞋,还要披上棉衣,要不然根本坐不住,在客厅看电视根本坐不住。像这样冬天没有供暖,室内温度比较低的话,像吃饭的话很容易凉,时间长一点,菜和汤就全凉了,又要重新热。
(配音)上世纪90年代初期,钱武威所在单位在职工宿舍楼安装了暖气,实施集中供暖。至今,已度过了十几个温暖舒适的冬天。
(采访)退休高级工程师钱武威:供暖以后这个情况就大大改善了。像我们家就不需要穿棉拖鞋了,我们现在回来看电视就光脚丫子穿拖鞋。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像我自己也是已经退休的人了,老年人有时候晚上起夜比较多,对老年人来说,特别是有血压高或其它一些老年病的老年人来说,冬季往往是很难熬的。如果说家里有供暖以后,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是很有益的。
【访谈1】
主持人:看完片子以后,我想先问一问两位嘉宾,你们在家里是采取什么方式取暖?
许以洪:我们家很早的时候,我记得是用电油汀,后来就发展到用空调取暖。用空调取暖我的感觉是很难受,晚上回去到第二天,一晚上,第二天起来嗓子是干的、疼的,鼻子也干燥,甚至于感冒。
主持人:张博士您家是用什么方式取暖?
张燕平:我家里主要也是空调,但是很少用。因为空调我们感觉舒适度(不太好),干燥、不舒服。能够扛得下去的时候,就啥也不用;受不了的时候就用空调。
主持人:那你们觉得咱们武汉需要集中供暖吗?
许以洪:在武汉可以说很多很多家庭都是在扛,或者憋。当然大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肯定是希望解决供暖的问题。
主持人:说到南北方,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北方会更冷一些。那为什么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南方,特别是武汉这样的城市,它的冬天会要比北方难过一些。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张燕平:这可能除了气温低以外,可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湿度的问题。因为像武汉这样一个湿润的、季风性的气候,每年冬天湿度一般会在70%到80%,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湿度数据,但是人体的体感温度受湿度的影响就非常显著。在气温低的时候,湿度越大,人的热传导的速率越快,所以体感温度要比气温低一到两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会觉得同样的气温,如果是北方跟南方同样的气温,我们南方的武汉会感觉更冷。
许以洪:其实人们感觉冷不冷,是和自己身体的热量散失的速度有关系的。热量散失速度越快,肯定就感觉越冷。为什么南方感觉更冷呢?一个是根据它的气温越低,南方的湿度很大,气温和湿度导致热量的散失很快,我们就感觉到很冷。
【短片2】
(配音)湿冷到底有多冷,《人民日报》记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带着温度计在南方10个城市测量发现:无采暖居民家中,平均室温7℃,最高12℃,最低只有2℃,普遍低于北方供暖城市室温15摄氏度的标准。“北方冻皮,南方冻骨”,此言不虚。有人这样比喻,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衣服穿厚点就可以了,而南方的冷,却是魔法攻击,穿再多衣服都没用。天气冷怎么取暖?南方人总结,基本靠抖。亲,天冷,记得添衣哦!如果觉得棉毛裤不够,可以把羊毛裤翻出来。
(配音)那么我国对于南北供暖线又是怎么划分的呢?由于建国初期“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这就是南北供暖线。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配音)这条以秦岭——淮河为界的供暖线,一划就是60年。但随着近年气候变化,南方部分城市已经达到或接近集中供暖的“5℃、90天”气候标准,这条延用60年的“红线” 频频遭到挑战。包括武汉等地在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供暖线南移的议案、提案。武汉市数位政协委员纷纷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集中供暖统筹规划。而本地论坛上,有关武汉是否需要供暖的贴子,参与讨论者也非常踊跃,大多数人表示支持武汉集中供暖。
(配音)网友“流行火星语”说:我非常支持武汉集中供暖,很多幼儿园、老年人集中的地方都不能很好的提供供暖;幼儿园为节约成本,也只是短暂开放空调;要一般家庭长期开暖气或空调也是承受不起。
(配音)网友“武汉德罗”说:中国江南最有条件搞集中供暖的城市就数武汉了,特别是武昌地区因为有青山和武昌两个热电厂,最有条件实现集中供暖。发改委要转变观念,重新审定城市管道、房屋建设等标准。
(配音)网友“雨洒江天”说:在鱼米之乡、充满经济活力的南方各省实现集中供暖,提高生活质量,是检验是否“建成小康”的铁的硬指标!否则,别奢谈“小康”~~~!
【访谈2】
主持人:在这个短片当中,我们看到以秦岭准河为界,设定了一个供暖线。这样一个供暖线,是以一个什么标准来制定的?
许以洪:还是主要考虑了当时的国情。因为我们国家解放初期,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资金匮乏、人员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优先解决北方地区的供暖问题。这个标准的制定,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分界线和供暖标准线,实际上这涉及到国家的能源补贴,以及国家供暖、采暖人员,包括煤等方面的计划保障。
张燕平:对。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舒适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条线的话,我觉得应该根据部分南方城市实际的气候情况,可以略微做一些调整。国家给政策支持的供暖城市,应该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也就是说不是搞这种一刀切,一条线划过来,对于冬天很难熬,像武汉这种城市,可以适当地考虑供暖政策,也是有必要的。
主持人:在上一次的“两会”当中,许教授是第一个提出来集中供暖应该纳入到“幸福武汉”计划当中。对于这个您当初是怎么想的?
许以洪:实际上这个幸福感,包括“幸福武汉”涉及到43个方面的指标。具体来说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幸福感”,它实际上是点点滴滴的满足,一系列的问题、一系列的感受串起来的,你哪一个环节没有满足,幸福感就会降低。武汉的冬天没有供暖,确实是让武汉本地人,以及外来学习的、经商的,或者是学术交流的人,都有一种坐滑梯的感觉。建设大武汉这个(供暖)肯定是必要的,城市的发展是通向幸福的桥梁,我们的老百姓幸福也是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
【导视2】
又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能够扛下去的时候,就啥也不用。)
实行半个多世纪的“供暖线”该不该重新划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武汉实施“冬暖夏凉工程”8年,成效如何?(起码暖和不冷,人也不容易感冒。)
是谁卡住了冬暖夏凉的脖子?(对热源稳定性的影响特别大。)
《武汉供暖,难在哪里?》,《一诺千金》正在播出!
【短片3】
(配音)就在民众热议南方该不该集中供暖之际,武汉已经在部分地区率先探索市政集中供暖。近日,记者来到武昌融侨华府小区的一户人家,一进门,一股热气便扑面而来。
(同期)武昌融侨华府小区居民陈润年:(你做饭就穿这么少,是吧?)哎,暖和啊!(所以有暖气比过去没暖气的日子是天壤之别吧?)那肯定要好些。
(同期)武昌融侨华府小区居民祁新梅:特别是我们家毛毛,他的衣服就放在暖气管上,一晚上,一下子就干了。要不然的话,不够用。(尿)片子也是的,放在上面,一下就干了。有暖气那肯定是很好的。
(配音)陈爹爹和祁婆婆的家,原来在汉口三阳路。在换房子的时候,他们特意选了一个有集中供暖的小区。
(同期)武昌融侨华府小区居民祁新梅:买这个房子的时候,当时就觉得这个地方靠江边近啊,再有暖气啊,跟以后的社会接轨,还是很舒服的,住在这里。(当时买的时候,价格是不是比周边其它房子……))稍微要贵一点。是的,价钱还是要高一点。当时考虑到有暖气了,还是值得的。
(配音)祁婆婆的孙子出生刚刚两个多月,从出生到现在,小家伙还没有穿过棉衣。
(同期)武昌融侨华府小区居民祁新梅:盖得很单薄的,才两个月。现在房间的温度就有20度,很好,小孩子只穿两件衣服,棉衣都没上身的,也没穿棉底袜,就是袜子,白天还打个赤脚,很好。
(配音)祁婆婆介绍说,家里每天温度能够保持在18-22摄氏度之间,一个冬天三个月的取暖期,费用是2000多块钱。
(同期)武昌融侨华府小区居民祁新梅:(这个钱觉得花的还是值得,是吧?)值得,值得,觉得很划算的。起码暖和,不冷,人又不容易感冒,每天很舒适,知不知道?(你要是感个冒,可能……)看个病还不止这两个钱。(对。)你到医院感个冒,去挂个号,有时候要花一两千。这很舒服,我们毛毛两个月,在这做月子有暖气到现在都很好的,也很健康。
(配音)早在2006年,武汉市就在全国招标,实施“冬暖夏凉”工程,以市场为主导,对部分小区进行冬季集中供暖,融侨华府就是受益小区之一。而做为供暖企业,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
(采访)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华:从2006年底正式进入投资,做城市主管网。我们整个历时,到2010年底,整个管网投资完毕。2010年我们就用武昌电厂的热源,做为单一热源实施第一年的集中供热。2011年底我们就实现了整个前期规划里面的所有投资项目,这个投资项目就是要实现双热源互为保障供热。2011年底我们就启用了青山电厂的热源,进行了第一年的供热。
(配音)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武汉德威热力公司具备使用条件的用户已经达到25个小区和6个商业用户,建筑面积突破400万平方米。
(采访)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华:整个项目对外能够具备的供热能力是1600万平米。这1600万平米主要根据我们热源,我们武昌电厂对外可能供个五六百万平米,青山电厂能够供差不多1000万平米。今年实际的使用,对外供热的大概接近200万平米,我们预计要达到400万平米左右的使用面积,可能在后年。
【访谈3】
主持人:看看刚才短片当中那位婆婆很幸福,大冬天的在家里还光着脚,特别温暖的感觉。现在在咱们武汉市已经有试行(集中供暖)的了,所以基本上呈现了两种状况来采暖:一个是集中供暖,一个是分散供暖。那这两种方式的供暖它的优缺点,二位分析分析。
张燕平:分散式供暖在灵活、自由方面,是有优点的。就是我想开就开,想关就关,也不受周围邻居(影响),要不要装,自己就可以装。
主持人:不受别人的影响。
张燕平:嗯!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更突出,这种分散式供暖,如果是采用空调的方式,空调的方式耗电,因为高品位的电能作为低品位的热能来使用,这就是能源利用的一种非常低下的方式,用空调和油汀这种电暖器来采暖的话,能源利用率可能就不到30%;如果是家庭里搞的这种壁挂式的(燃气炉)的方式,它是没有用电,但是这种壁炉式的效率也比较低。要是跟集中供暖相比的话,空调供暖也好,壁挂式的(燃气炉)供暖也好,它的能源利用率可能比集中供暖要低20个百分点,大概有这样一个水平。
许以洪:分户式壁挂炉它有一个缺点,形象地说叫“户户冒烟”,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而且冬天集中使用的话,当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时候,就会受到限制。
主持人:其实咱们武汉市一直在提“冬暖夏凉”的工程。在这个工程里面,它的规划、整体的目标是什么样的?许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
许以洪:武汉市政府当初推广和启动“冬暖夏凉”工程的时候,它定了五个目标。其中有几个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就是节约能源,或高效率地利用能源。
主持人:从这个方面来说的话,集中供暖是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发挥。第二个呢?
许以洪:第二个,我记得是可持续发展;第三个是近期、远期结合,工业、民用结合;再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引导。政府引导,我的观点不赞成。我当初提出来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分片实施、分段推进”。这可能跟政府的有点区别,政府是“政府引导”。政府引导的时候,有的企业不一定响应,就是有利可图它就响应,没利可图它就不干。公共设施有时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提供的。而且有些政策,只有政府才能办得下来。比如说集中供暖涉及到天然气、煤这些能源供应的时候,如果不是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出面,那么国家不会有批准的。
【短片4】
(配音)我市“冬暖夏凉”工程自2008年实施以来,武汉德威热力公司前后有三年没能正常进行供暖,去年冬天供暖时间也是推迟了半个月。那么企业停止或推迟供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采访)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华:由于前期受天然气的影响,导致我们的首次供热时间原计划在2008年就要对外供的,所以一直到2010年(才供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房地产发展的起起伏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管网一直没有实现比较完整的供热,也没有太多政府的政策支持。
(配音)武汉德威热力公司给居民进行集中供暖的热源主要来自华电武昌热电公司和国电青山热电公司两家电厂。
(采访)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华:我们2010年用武昌电厂供热的时候,当时因为天然气的资源问题,我们整个保障率可能只有60%不到,50%多。就是正常供热时间,我们三个月的时间,可能供了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配音)由于武昌电厂不能正常提供热源,武汉德威热力公司就对青山电厂的热源格外依赖。
(采访)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华:因为意识到天然气供应问题,好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确实对我们供热的热源的稳定性影响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2011年追加投资大概6000多万,就把整个青山片区的管网全部建设完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去重新全面去覆盖这80平方公里的话,我们可能后面还需要接近三四个亿的投资额下去,那么这个是需要不管是政府也好,还是其它的相关机构也好,整个融资平台这些方面,对我们市政的基础设施的企业,需要有扶持和帮助的。
(配音)武汉德威热力公司的供热面积大约可覆盖80平方公司,前期用于网管投资达3.5亿,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入投资回报期,仍然处于略微亏损的状态。
(采访)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华:要知道我们整个项目对外的覆盖量大概在1600万平米,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这个进度去开发的话,可能还需要五年、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达产。这个对于项目来说,这个进度是远远滞后的,可能我们前期说的13年的投资回报期,如果13年还不能达产,这个投资回报完全是无法保障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呼吁,各个部门也好,各个机构也好,能够在我们说建设“两型”社会、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的大的背景下,能够真正看到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给节能减排所带来的贡献,在这些方面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市场化的支持性政策。
【访谈4】
主持人:通过刚才这个短片,我们看到“德威”这家企业在能源上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除了能源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问题?许教授。
许以洪:据我了解,在管理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
主持人:就说管它的部门太多了。
许以洪:一个是管它的部门多,第二个不知道谁管。我的印象中,“冬暖夏凉”工程是属于建委管,集中供暖这方面是发改委能源处来管。
主持人:所以说出现这样问题的时候,它们要找的部门可能特别的多,导致了最终不知道要找哪个部门,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多头管理。多头管理导致无人管理。
许以洪:所以说发改委这次制定的武汉市供暖的长远规划的时候,就会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张燕平:我觉得武汉真的推行热电联供的话,可能要有一些新的发展眼光。就说武汉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所以说冬季、夏季都是能源使用高峰。如果我们在建设集中供暖的时候,如果能把冬季的供暖和夏季的供冷结合起来考虑,可能这种推进的速度会加快,而且得到政府的支持的力度也会更大。是这样一个思路,把热、电、冷三联供。那么我建设了这个管网,因为投资非常大,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可能需要非常多的条件才能得到政策的支持。如果我的网管建设,不光是能保证冬天能够供暖,冬天大概三个月的供暖,如果还能保证在夏天的时候,也有三个月的供冷,那么我的管网利用率就可以达到五到六个月。这样的话,这个工程建起来,对我们武汉来说,“冬暖夏凉”就真的做到了。而且从技术上来说,热、电、冷的联产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说咱们武汉是处在南北分界线以南,毗邻着北方城市。有网在就调侃说,咱们武汉是一个不南不北的城市。所以市民们对于集中供暖的这样一个事情,还是有着极高的呼声的。在这里我们也希望集中供暖分区域、分阶段的进行,能够早一点、快一点,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冬天。好了,感谢两位嘉宾光临今天的节目现场,和我们分享各自的观点,也感谢电视机前观众朋友的守候,下期节目咱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