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难就业年如何应对?

(2013-07-10 22:40:26)
标签:

最难就业年

教育

分类: 政协论坛

最难就业年如何应对?

(编导:忆梓  主持:冯莉  摄像:王凯  高翔  制作:刘舜尧   编审:彭前馗)

201377  武汉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政协论坛》栏目播出)

 

(导视)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699万,其中湖北39.8万,武汉28万,大学生求职人数达到历年之最,有媒体称之为“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里?最难就业年,我们如何应对?《政协论坛》马上播出!

 

(主持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人,创历史新高。有媒体把2013年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武汉高校云集,预计今年毕业生将达28万。眼下,应届毕业生已陆续走出校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近日,记者走访了华中人才大型招聘会,了解应届生求职就业的最新状况。

 

短片

(解说)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求职比例明显多于往年,有不少应届生还专程从外地赶往武汉参加招聘会。

(采访)求职应届生 郑同学我们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黄冈没有这样的人才市场,也没有这样大型的招聘——这里提供的岗位比较多。

(采访)职业辅导师 邢小姐:对应届生来说的话,我们也遇到了很多这种学生,他就是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方向,他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往哪个就业方向发展。

(解说)针对大学生工作和职业定位的经验不足,展会特别增设了求职辅导处,请来职业辅导师从职业方向、薪资定位、心理健康调适等方面对求职者进行辅导。

(采访)华中人才市场部经理 薛丽这个高级的职业指导师,对大学生(进行辅导),一个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做了一个提升,还有一个就是对他们的就业心态,做了一些心理的疏导和调整,效果非常好。

(采访)职业辅导师 邢小姐一般来说,用人单位还是需要有工作经验的,这样的话可能在上手,包括熟悉业务上这一块,上手更快些。

(解说)很多应届生经过辅导后,不仅求职技能增强,心态也更加端正,签约率大为提高。

(采访)求职应届生 董同学我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短期的收益,我肯定会考虑的是未来的长期的发展。

 

访谈

(主持人)今天参加我们节目的嘉宾有: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市人社局副局长徐良俊先生;硚口区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刘克俭先生。欢迎两位!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今年大学生找工作确实非常难,也有人把今年的毕业季称为最难就业季。是这样吗?

徐良俊(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市人社局副局长)其实大学生就业难,是这几年一直存在的一种客观实在。之所以难,主要是有这么两条:一个方面是大学生扩招以后,这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持续增长,今年是出现了峰值;另一个方面经济形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相当的大,从而给就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所以说这个一增一降,就带来了大学就业相比往年来说要更难一点。

刘克俭(硚口区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就是我们大学的知识结构,和它的实际需求脱节。我们现在大学学习的课程和设计,同我们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距离,就是存在一定距。我们学的知识、教的知识,跟社会需求的知识相脱节。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

(主持人)等于说很难学以致用。

刘克俭(硚口区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对,对,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徐良俊(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市人社局副局长)另外一方面,尽管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难以就业,但是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去就业,或者他对就业岗位不满意吧!与其说是就业难,我认为与其说是就业难,不如说是就好业难。

 

短片

(主持人)一方面是单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就业者就业难。事实还真是这样,最近,在武汉人力资源市场组织的一场招聘会上,记者就见到了这种场面。

(解说)在这场招聘会现场,富士康武汉基地等招聘单位拿出了2万个岗位,全市13个城区的劳动部门组织了1万多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失业人员前来参加。

(采访)记者:哪个区的?社区工作人员:江夏区。记者:今天带了多少人过来?社区工作人员40个人。

(采访)社区工作人员:我们是车站街福堂社区的。记者:组织了多少人过来应聘?社区工作人员:两个,都是大学生吧!

(解说)按理说规模如此宏大的招聘会现场一定不同凡响,但是记者在招聘现场看到的,却是各单位招聘台工作人员在空等,而涌进大厅的近万名招聘者多数人簇拥在一起聊天、玩手机,好像这场招聘跟自己毫无关系。

(采访)记者:你是来自哪里的?(不回答躲闪)。

(采访)记者:你是不是来应聘的?(不回答躲闪)。

(解说)一位现场招聘人员感叹招人难,这个难不仅在于应聘者少,更主要的是单位需要的人招不到。

(采访)企业招聘人员比方说我们是快递行业,那么我们的一线人员,可能需求量比较大一些。那么一线人员要求这种吃苦的精神,包括这种能够务实,因为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可能90后的比较多一些,他们更倾向于工作的快乐性,可能他的工作本质没有完全去理解。

(解说)现场一位90后应聘者告诉我们,现在找工作挣钱不是首位了、钱多还有休息才是最好。

(同期声)应聘者找一个有双休的。我现在每个星期休息很少,比较累。

(解说)一位从事了30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力资源专家告诉我们,与20年前相比,现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过了红利时代。现在用人单位与就业者间的这种两难,是相互间的博弈。

(采访)人力资源专家主要是挑剔,他的技能比较差,来了之后,可能上一个月(班)就回家了,又失业了,这样的比较多,但是他不重视培训。企业的招工难主要是待遇,签合同,交保险,国家的公积金,(待遇)都要上来。如果不上来,留不住人。

 

访谈

徐良俊(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市人社局副局长)确实,之所以大学生难以就业,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我认为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与其说大学生就业难,不如说是大学生就好业难,是我们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从现象上来讲,我们把岗位或者产业层次分成三类的话,我认为在三类层次岗位或产业里面,都存在这种就业难或者招工难的问题。比如说低端的产业或者低端的岗位,这一部分主要是一些餐饮啊,纺织服装啊,这样一些低端的产业。那么这样一些产业呢,所招纳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比较适合,但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始终是下降趋势,这种大学生是不愿意到这种低端的岗位去就业的,所以对大学生这一块就是招工难的问题;第二个就是中端,或者我们说普通一些的产业或者岗位来说,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求职者包括大学生的求职者,他们需求心态和企业招人所能够提供岗位的条件啊、工薪待遇啊之间的不对称,从而导致有一部分人有业不就;第三个就是高端产业,高端产业的这个岗位呢,也存在着一部分招不到人,当然我们高端产业提供的岗位是比较单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对我们的求职者来说,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劳动技能,他们的工作经验,不适应高端产业的这种需求。包括劳动能力不适应这块,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刘克俭(硚口区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不得不说的就是用人单位啊,他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说用人单位的观念有些错位。错位就是说有一些招聘会、双选会、咨询会有很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或者各种形式,我觉得这个招聘单位或者用人单位,它这个目标定的比较高,所以我们毕业生不太适应。就是不考虑实际情况,比如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岗位要求高学历,盲目追求高学历。另外就是用人条件逐步逐步地在拔高,本来这个岗位是本科生、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它一定要在招聘条件上要求研究生,包括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所以它这样是不是就就有一个问题,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徐良俊(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市人社局副局长)而且我认为这种矛盾,是当前我们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它突出的反映就是一种结构性的、比较复杂的矛盾。它确实存在着就业难,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我们的学生去转变观念,也需要我们的企业去从长远着眼,转变我们企业的经营方式。但是更多的还需要整个社会加以引导,特别是我们的政府,我觉得四句话十六个字:一是加强引导,第二就是降低门槛,第三就是拓展渠道,第四就是提高质量。

(主持人)对于眼下急于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两位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刘克俭(硚口区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因为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眼高手低,社会上特别看不惯这一点。所以我想要要克服这个,要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面,能够切合实际、面对现实,能够跟上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徐良俊(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市人社局副局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大学生就业还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我们先就业再择业;作为企业来说,也应该眼光放长远一点,把大学生当做一种战略资源。我觉得整个社会,包括我们企业,应该树立一个理念,大学生就业,就像我们过去对下岗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也好,大学生也好,包括农民工也好,他们不是包袱,他们是财富,是未来的战略资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