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期待常态化
(2012-07-26 16:52:21)
标签:
电视问政常态化杂谈 |
分类: 政协论坛 |
电视问政期待常态化
(编导:忆梓
(2012年7月22日
(导视)2012“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电视问政日前落下帷幕,此次电视问政再次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电视问政为何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建立问政的长效机制?今天的《政协论坛》,我们共同探讨。
(主持人)自去年“电视问政”采取直播,并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等“重量级”官员以来,该节目反响强烈,并引起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前不久,2012“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电视问政,刚刚落下帷幕,电视问政再次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解说)这次电视问政共有五场,主题分别是:尽职保安全、管理保秩序、责任促成效、规范促和谐、发展惠民生。依次关注了小餐饮整治,部门职责清理;出租车营运,三大火车站及客运站周边环境整治;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保障房建设质量;违法建设,工业流程审批和新城区工业化水平不高问题。电视问政旨在考察相关承诺部门是否完成“半年要有明显改观”的目标。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志强,副市长胡立山、秦军,市政协副主席、国土规划局局长张文彤等市领导坐上问政席。总共曝光70多个问题。
(解说)问题曝光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等领导亲自带队,现场调研处理有关问题,大多数问题第二天就被快速处理或进入处理程序。除现场问题外,热线电话还接到超2000多个市民的诉求,官方微博等也收到大量市民互动信息。问题将转到相关部门一一进行处理。
(主持人)电视问政在督促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电视问政一年只有一次,对于市民的这种愿望和诉求,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怎么样来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来保证问政的这个常态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呢介绍一下嘉宾:这位是市政协常委、市致公党副主委王辉光先生;这位呢,是市社科院研究员黄红云女士。欢迎两位!两位嘉宾对电视问政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尤其咱们黄教授啊,还担任了本次电视问政的现场点评嘉宾。那么两位对电视问政有何评价呢?
市社科院研究员 黄红云:电视问政呢,本来它是一个媒体,它利用的是媒体这个平台,但它问的是一个官员和市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管理当中的一些问题,所以呢它变成了一个,我认为它是一个民主在社会推进的过程当中的一种新的形式,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
市政协常委 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 王辉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栏目。好就好在第一是好看,非常有看点;第二个是好在这个参与性非常强、互动性非常强;第三个好,是我们老百姓非常喜爱这个节目,愿意参与、愿意把自己的心声,通过我们媒体来表达出来,参与我们武汉市的城市管理创新,参与我们城市建设。这个参与性非常强、互动性非常强,我说这个节目是非常难得的节目,非常好。
(主持人)在直播当中啊,我们能够发现有些官员比较紧张,甚至呢,还有些忐忑。那对于他们的这种表现,两位怎么看?
市社科院研究员 黄红云:我在现场当评论员不是爆料了嘛!我说无意中听到一个领导说,不想来、不敢来。我对他这个心态的理解,我后来用了一个“三个转换”来总结。哪三个呢?一个是角色,第二个是场景,第三个是问题。三个转换,角色换了,他原来是个领导,总在上面对着下面讲话,训的是部下,指挥的是别人,他像个老师,别人都是学生。问政的时候,他成了学生,市民成了老师。主角变成配角,这个角色转换;第二个转换,就是场合转换了。这个场合呢,原来他当领导的时候,哪有机会对着那么多市民来回答问题?现在被人监督,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追问他,这个转换,场景变了;第三个是问题变了。原来都是他提别人的问题,现在是别人要跟他提问题。是因为从一个主角变成配角,从一个原来可以主宰事情的人,变成了一个被动的应对的人,他当然要忐忑。就像学生见老师,我不知道老师今天会问什么,我没有准备,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这样不安的情况下又不得不来,所以他必须忐忑。
市政协常委 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 王辉光:这个我也跟一些参加电视问政的一些官员接触过,他们都觉得这个电视问政啊,当时来说遇到一些问题有点难堪,但是对他自己来说,那个收获是非常巨大的。他意识到这些问题来说,正是因为电视问政之后,能够改进他的思路、改变他的方法,以及来说今后啊,在工作方面他更加全面的来考虑。忐忑一点没关系,紧张一点没关系,如果说能够诚心诚意的为老百姓服务、为人民服务,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自己的工作、改进他的工作,我觉得是非常有益处的。
(主持人)通过这样的一种直播方式,把一些官员的尴尬、甚至难堪,展现在这个观众面前,似乎是比较残酷,但是两位嘉宾刚才也谈到了,对他们的工作是非常有触动,也是非常有利的。那么它和我们平时纪监部门进行的这种行风评议,效果会不会不同?比我们的行风评议的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市社科院研究员 黄红云:我觉得客观的来讲,这种方法让他们成长的更快,超过了行风评议。行风评议还是一个由各级领导、各级职能部门他们在主导的一个过程,他是主动态,他是知道每个环节应该怎么应对,他心里有数,所以他可以稳稳当当的在那里接受,有些东西他可以准备的很充分。但是问政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去左右那个现场,没有办法去左右市民的嘴巴,没有办法去左右现场的评论员怎么去问他,我觉得这个难度更大一些。我相信就像刚才常委说的,有的领导在这个问政过程当中,觉得他们后来有很多的认识,教会了他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我觉得这个效果一定会比一般的行风评议让他们成长的更快。
市政协常委 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 王辉光:我觉得电视问政这个效果的话,比行风评议会更好一些,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有益的相互的互补。这个三个方面的互动吧,一个是媒体的监督,一个是政府官员的参与,领导的关注,同时有老百姓的参与,三个方面的互动,是最关键、核心的问题。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的民意,快速传达到我们的决策层面,让我们的一些小事能够发现大问题,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都是非常好的一个工作方法、很好的活动,这个有别于我们的行风评议,包括我们的执法监督这些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
市社科院研究员 黄红云:我觉得就是官员面对电视问政的那个现场,他没有办法回避,这个很厉害的。直播,一句话讲得不好,他没有办法挽回,所以他一点尴尬的表情都被暴露在大家面前,这对他的心里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形式逼着他不能回避,没有办法回避,最后不得不说话算话,这个的推进力绝对超过了任何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电视问政一年只有一次啊,节目容量毕竟有限,对于千千万万的市民和千千万万的公共事务而言,显得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常态的问政、问责机制?应该怎么来常态化?
市政协常委 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 王辉光:这个老百姓啊,对一阵风似的、运动式的这种管理创新,都非常反感,这个建立长效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一年一度的电视问政啊,老百姓不解渴,确实太少。这个电视问政这种形式是非常好的,除了其他的监督之外,这个媒体监督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渠道是个非常好的渠道。能不能把我们的电视问政实行常态化,比如说一个季度一次啊,一个月一次啊,甚至来说,能够广泛征集民意,让老百姓集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问政,这种各种方式来进行常态化的电视问政啊,我觉得这种方式啊,对促进我们工作、改进我们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市社科院研究员 黄红云:我认为要一个长久的机制。这个问题其实从治庸问责一开始,市委领导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一边抓治庸问责,一边抓常态机制建设,这我们当时对书记的报告都很能理解。但是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两年的时间,一个机制的建立可能还不完善,它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不到位。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任何一个机制,没有执行,等于就没有机制,所以还是执行要到位,要动真格。如果我们每一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坐在他的那个岗位上,因为他的某一次疏忽,达到什么(程度),就影响他的一个饭碗的话,那就才是真正叫做问责机制到位了。
市政协常委 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 王辉光:同时大力倡导和宣传、推动我们市民运用各种渠道,特别是像网络、媒体,以及我们的这个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提供的监督电话,你比如说,优化办,我们的优化办公室,有治庸问责办公室,让电话经常在媒体上公布,而且是对这种典型的案例,监督的案例进行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