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2018-07-05 15:10:09)
标签:

杂谈

谈到中国画的好坏,就看画中的气韵如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气韵生动”,就如同每个人的气质不同,画出来的画也不同。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才能气质的总和,表现在外部,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这种“风气韵度”在肖像画中必然是很重要的,而不仅仅要做到形似。

那么,如何评价一幅画的气韵和内涵呢?中国画的审美到底有哪些标准?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一、心师造化,画心相应

心师造化是中国画创作的生活源泉,指作画者用心灵去师法和感悟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风采,获得艺术素材,并依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行分析研究,在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熔炉中加工改造。心师造化是以自然为师,通过“目识心记”或是写生自然物象,概括提炼物象的基本特征,按一定的构图规律重新组合物象,创造一种有意味的意境。心师造化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画创作必须要遵循的准则。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中国画不着眼于存形写照,达于事理,而求于“发之情思,契之绡楮”,视之为表心造理,抒情写意之作。文同画纡竹以示其遭遇,米芾画枯木怪石以解其胸中盘郁,米友仁画云山是因为“胸次有丘壑”,谓“借物写心”,画兰是“复写其真趣”。知其神情寄寓于物,借“假物”发真情,元代文人雅士大都以笔墨摅郁表情,写愁寄恨。黄公望画“松树山脚,藏根苍秀,以喻君子”。倪瓒画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明清文人画论中有“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写梅取骨,写兰取姿,写竹取直以气盛”,“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之说,达到了“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胸写照。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二、得意忘形,虚实相生

作画的程序是要先求形似,但不应以形似为满足,进一步提高到以形写神,或遗貌而取神,即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把人物的内在精神、性格特点,加以集中和突出,从而达到神似之目的。宋代苏东坡曾讥笑过只重形似的作品,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就是说和儿童认识力一样。“超以象外,得于环中”(唐司空留《诗品》语)当然这对画的难度就加大了。古诗“墨婶留川影,笔在传石神”,说明用笔墨去传山水之神。顽石一决通过画家笔情墨致,就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有了石头的神韵,使冥顽有灵。《画史》记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唤武太子增长写真,座上宾客,随意点染即成数人,闷儿童皆能识之”。说明梁武太子善于在形的基础上,最得人物神态,使人有睹神忘形之感,而不是形的粗疏妄造。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尤其重视这个“虚无生有”的作用。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有”与“实”正是突出和表现“无”与“空”的道和德,所以“无画处皆成妙境”,若“虚”与“无”中没有“气”不能传神,那就绝对不可能成为妙境。就像国画一样,非常自然地留有空白,以便留给读者自己还原全景和全貌的想象空间和体悟空间。虚与实是一对矛盾关系,也是组成画面整体要素的一个方面。画面上的虚实分布得当,画面才耐人寻味。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三、气韵生动,以气取韵

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就不能给予人这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气韵生动为谢赫“六法”的第一条,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神态。有生气活泼之妙,是属于传神的最高要求,即今天所说的精神面貌。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明代画家董其昌认为:“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但气韵也不是绝对学不到,办法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手写生,才可补先天之不足。谢赫“六法”所论是作为表现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韵,是为当时的人物画立论成说的。后来人们对山水画、花鸟画,也都以此为第一标准,来衡量画作。作为人物画家,对不同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气质、生活动作和习惯,进行了解观察,就更为重要,这应该说是社会属性方面。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如身材的高矮,脸型的方圆,以及男女老幼等,这是生理属性方面。观察研究了人物的这两个属性特点,才能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晋代顾恺之称画像为传神,这是十分合理的,“传”是表达,“神”是神情。传神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一个早期发现,一切围绕表现人物而采用技法、色彩等,都应服从传达人物精神面貌,使之在画面上有最生动之体现。中国画自古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要求。《历代名画记》中有“倪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苦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遭,空善赋彩,调非妙也”的记载。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这里不仅看做是作画的标准,而且也成为鉴赏评价的标准。

本文原创: 青柠 云映像创意无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